简版序言
1.活着是一回事,但是要活得有意义是另外一回事。哲学就是围绕“意义”问题而展开的万花筒。
2.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换而言之,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知道自己为何有此一生,以及最终将要完成的目标,那么眼前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一、零散的摘录
1.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
2.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层次,因此,西语中“博士学位是"Ph.D" ,也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
3.哲学研究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二、哲学的基本描述
(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
什么是智慧?如何培养智慧?
培养智慧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题的觉悟和体验有关。
1.我们日常生活主要依靠感官,但感觉和理智是有差距的。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等于是毫无可靠保障,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觉/情感,不依赖于感官信息,也不要被情感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情商中一项重要的是对自己情感的调控。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就有利于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2.既然我们不能够依靠感觉,那我们依靠什么?
知识能够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明确的了解。(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集合。)
3.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
完整: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由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作者认为生死是最根本的大问题,我的生命中最根本的大问题是什么?
(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
1.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真理:真理就是发现那些被病态文化遮蔽的事实。
2.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尼采(文化也会生病。)
(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
1.人生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印证。(因为价值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不同的人需要不同,某东西之于他的价值就不同。)
2.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体验的话,到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哲学家都要求知行合一的原因。用杜威的“创价”理论来看,实践不仅仅是对价值的印证,更是价值的创造。)
三、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
掌握整体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1.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地把他人的价值观加诸自己身上。
力求知行合一
第二章 思想方法
如何运思、如何表达、如何辨物、如何阅读,这四者配合起来,并且善加运用,就有希望抵达“四十不惑”的境界。
一、逻辑(运思的规则)
逻辑是运思的规则
(一)概念
需要摒弃由自己主观经验形成的特殊意象。
(二)判断
全称肯定(A)
特称肯定(I)
全称否定(E)
特称否定(O)
(三)推论
直接推论
A→I
I→I
E→E
O命题无法做直接推论
三段论
大前提:凡人皆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NB:概念必须没有歧义。(例如,黄牛)
两难推理
二、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一)语言的特点:
明确
一致
普遍
(二)语言的类型
直述
比喻
价值
恒真
三、现象学(辨物的策略)
当代现象学代表——胡塞尔
(一)打破四种假象
种族
把人类种族的需要,当作唯一的标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种族假象会使人类变得过于主观。
洞穴
每个人都好像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
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市场
市场假象代表思考中混杂着许多传言或道听途说。
剧场
剧场假象是指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许多人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一出舞台剧,全套搬演出来,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这就叫剧场假象。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
描述法
如果想要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做一个客观的描写。(结合自由想象法进行)
自由想象法
使用自由想象法去认识一个人时,我们必须要问“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
地平线法
四、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一)阅读的三种取向
传统
没有人是完全客观的,任何人再开始思考、使用概念来表达的时候,都一定会受到自身的传统对语言的限制,然后影响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方法和结果。
个人
从个人经验的角度来分析。
文本
不要从传统或个人的角度阅读,而是要看文章本身写作的方式——“以经解经”
感想:在阅读材料不能理解的时候应该从文章各个部分去找支撑和解释,而不是从自己的传统和经验来进行解释。
(二)阅读的四个步骤
1.文本“究竟”(did)说了什么?
字面上的意思
2.文本“想要”(would)说什么?
结合其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经历等,理解文字背后的涵义。
3.文本“能够”(could)说什么?
能够说明的东西是有无穷的可能性。因为任何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而读者可以将人生的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景互相对照,甚至是彼此启发、互相印证。
4.文本“应该”(should)说什么?
表明自己所理解的立场,判断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一阶段 古希腊时期(人的现状)
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
1.什么是荷马史诗?
荷马是古希腊时代的作家,著作有《伊利亚特》《奥德赛》等著名史诗。
2.荷马史诗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荷马史诗中有许多复杂(竞争、斗争及战争)的故事,描写申明与人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描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神话,来反省人性。
荷马史诗中体现的人性是“能够=应该=必然”模式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我能够攻占一座城池,那么就应该去攻占它,并且命运必然规定我要去攻占它。(这个思维方式能够鼓励我们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类似黄老师理想课上讲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然后努力去完成它。)
其二,我如果能够欺负别人,那么就应该去欺负别人,并且命运的安排就是让我成为强者去欺负弱小的。(“强权就是公理”,助长邪恶势力。)
【思考】荷马史诗中的人性模型——“能够=应该=必然”与“骑士精神”有什么关联?在某些层面,“能够=应该=必然”的模式能够促进人去超越自己身的局限,突破自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一个模式,却成为“强权公理”开罪的借口。
戴尔菲(Delphi)神殿: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1.是什么?
戴尔菲神殿是供奉阿波罗神的古希腊神殿。(阿波罗:太阳神,代表光明,理性以及各种安顿的力量)
2.如何认识你自己
代表了人在“知”方面应有的态度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是指回到我们自身上来,去认识我们自己。
3.凡事勿过度
适可而止
“不为已甚者”《孟子》
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
动物与人的差别是理性,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动物的特性。人类还有情感。
第二阶段 中世纪时代(人的起源)
基督宗教
天主教:耶稣创立,历史悠久
东正教:半路出家
新教:各自分立,多元化。
上帝造人:神的形象与原罪
基督宗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这样的“人”具有两点特色:神的形象与原罪。
神的形象:代表正面的力量。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一点灵明,可以让他在许多关键的时刻发现自己具有神性。
原罪:代表负面力量。《七宗罪》中以骄傲为首。
得救之途:信(仰),(希)望,爱
马克思的人性观:人自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第三阶段 近代欧洲时期(人的生命特色→人应该往哪里发展)
达尔文——进化论:存在一个“missing link“。
伯格森——创化论(创造与进化):物种的发展至少有三种途径——人、动物、植物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一、神话
(一)神话:神界故事、民族的梦、不自觉的虚构
人们对悬而不决和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恐惧,因此需要编造一些神话故事来对一些不能理解的现象做出解释。消解这种恐惧和无力感。
(二)神话的基本信念
天人无间
人跟大自然、宇宙,就好像是生命共同体一样(society of life 以生命作为共同质料、共同元素的一个大的社会。)。
万物有生
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情感主导
非理性、逻辑安排。
戏剧性格
(三)神话的作用
掌握真实
1.”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2.神话世界中的真实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人们向往的真实。但绝对的正义和公正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个人遭遇以及价值观都是不断在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
【体会】生活中遭遇不公平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善恶终有报是理想中的状态,是“应然”,而不是“实然”。
建立原型
1.人生中四大断裂境遇:出生(周围有人出生,而非自己出身)、成年、结婚、死亡。
【体会】
出生: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的确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包括父母的注意力,家里物品的分配以及自己的责任等。我们自己的出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是记忆中妹妹出生以后,自己就有一种使命感——我要照顾和保护妹妹。犹记得小时候的自己是十分任性的,但自己从小到大都会想着自己在妹妹出生时候立下的flag——要照顾妹妹。于是,有人欺负妹妹的时候会不顾危险地上去与恶人做斗争。自己有什么好东西的时候也会想着要带回家分给妹妹。
成年:成年的断裂主要体现在自己要逐步走向自主,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还要学会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生存。学习成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处事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结婚和死亡是我还没有经历的。人生四大断裂自己才刚经历其二,就已经觉得很艰难。想到后面还会有多个断裂点叠合的境况。要怎样去面对和处理?
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
1.神话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
2.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
(四)神话的主题
创世
造人
灾难
救世
文化超人
例如黄帝创造了布匹、食物等。
英雄典型
英雄有三个阶段:退出、接受考验、复返。
退出:退出原来所处的社会;
接受考验:在另一个不同的社会中接受考验,
复返:最后再回到原来的社会中。
如:杨振宁
【思考】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英雄的?
二、悲剧
(一)概述
1.什么是悲剧?
亚里士多德:悲剧就是模仿一个严肃而本身完整的行动,行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剧中使用的语言,应依不同情节加上愉悦的伴奏;其形式应试戏剧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最后,以其剧情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感,借以达成此等情绪之净化。
进一步解释:真正的悲剧是指一个平凡人,没有特别做好事,也没有故意做坏事,却因为命运的摆布,而陷入一种极惨的情况。(如《驴得水》?)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最大的特色在于:主角是命运,而不是人。
(二)希腊悲剧三大代表
埃斯库罗斯(Aischulos,525—456B.C.)
代表作《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盗火→被绑→解脱)
我们只要活着一天,痛苦就不会消失。——“周而复始,被老鹰啄食肝脏”
索福克勒斯(sophokles, 495—406B.C.)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
故事的作用:让我们突然发现人类事实上是生命共同体,因此在面对共同的命运时,反而可以摒弃成见,重新相互关怀。
西方人科学心态:无论任何事情,主观上的希望是一回事,但客观上会如何则是另一回事。自然界的规则是客观的,绝对不因为人的需要而转变。
欧里皮德斯(Euripides,480—406B.C.)
代表作《爱恩》(Ion),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了。
(三)近代欧洲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
主角:王侯将相
命运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各种欲望,如猜疑、嫉妒、贪婪、斗争等。
这些都是人类内心深处各种复杂的情感,人类只能用有限的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结局无论如何都是悲惨的,而这种悲惨的结局也就使得人类慢慢走向虚无主义。
1.再凶猛的野兽,也有一丝怜悯;我没有丝毫怜悯,所以我不是野兽。“——《查理三世》
(四)中国的悲剧
1.文字有时候是一种障碍,因为有文字就有意义,有意义则必须去思考,而一思考反而练不成武功。
第五章 苏格拉底
一、时代与思想背景
(一)自然学派
1.哲学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哲学思想起源于泰利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因为他将宇宙的起源归结于“水”。第一次有人用世界上已存的某种元素来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
2.什么是哲学思想?
以“一”解释“多”的思考模式,用一个简单的原理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把万物归之于一个因素,“以一统多”的方式就叫做哲学。这种思想也就是哲学思想。
3.物质世界的研究和人类心灵的成长是什么关系?
文中说物质世界的研究和人类心灵的成长是截然不同的领域。
【我的理解】人类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有物质组成的,人类心灵的成长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但内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辨士学派(智者学派)
历史上的作用:打破许多固定的观念,走向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最后恐怕会沦为“怀疑主义”。也就是怀疑所有的一切。
二、思想方法的特色
(一)对话的方式
两个人有各自的立场,一个代表正方,一个代表反方,谈到“合”,然后再提升。
反问:不断反问,不断追问;
辩证法:当别人提到一个观点的时候,请教此观点的反面能否成立。正反双面综合起来再往上提升。最后即使不能得到一个完全客观超然的立场或角度也没关系,结论往往是有所保留的。
【辩证法的人生体悟】人的心灵要永远保持开放,才能往上提升,人年轻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就会忽视我们没有看到的。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而言,选择今天的生活,也必须给自己保留其它更高境界的可能性。,在没有到达哪些境界之前,不应该先去否定或者怀疑。这样一来,人生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归纳:从个别的事物中寻找出共同概念,亦即借由归纳法可以找到某个概念的定义。
苏格拉底作为一位老师,从来不教导别人什么是知识,而是不断地告诉别人,他们所以为的知识其实都知识假的知识。若不先破除假的知识,怎么可能拥有真的知识呢?真的知识必须由内而发,由主题觉悟而生。
(二)知识就是德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真知必然能够实践,之所以未能实践,就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理解。
【思考】如何促进真正的理解?
三、生平大事
(一)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去戴尔菲神殿求签问谁是最有智慧的人,答案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神认为他最有智慧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二)被人诬告,为己辩护
(三)狱中讨论
苏格拉底将死亡看做是痊愈!
灵魂与身体一起活在世界上的时候是处于生病的状态,而身体的死亡让灵魂的到了痊愈。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准备死亡、练习死亡。不断消减身体的欲望,使它不能控制我们的灵魂,而让灵魂越来越自由,做一个真正的人。
四、生命内涵
(一)追求真理
1.人生也有各种遮蔽,一个人在什么环境成长,接收何种教育,父母亲灌输什么样的观念,都会让他有所遮蔽。
【思考】我的成长环境是什么呀?有什么遮蔽?
父母与世无争、不喜与人打交道的品行从小影响着自己。这样环境下带来的遮蔽是对人性的不了解。不懂得人情世故。
2.哲学之所以叫做“爱好智慧”是因为不能够得到智慧(由于身体的局限),所以只能爱好。
【思考】身体作为思想的物质基础,不应该是“智慧”的基础吗?为什么是局限?
(二)肯定传统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信仰是人生所作的最高标准的要求。
(三)内心之声
五、人格表现
(一)理性与自由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也不是谁都不在乎,自由必然来自于理性,理性思考后再做出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二)信念与尊严
(三)生死与超越
第六章 存在主义
此派代表人物各有主张,但皆不离人的“存在”意义,要认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身,选择成为自己。
一、克尔凯郭尔
(一)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1.“存在”不仅仅是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存在就是“抉择”,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2.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图,因此,能够把农夫拖回家。——克尔凯郭尔
【思考】马车好比命运,我们都是农夫。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存在——做清醒的农夫还是酒醉的农夫。
(二)人生三绝望
不知道有自我
为别人而活
不愿意有自我
疲于交际,让自己在群聚的欢乐中忘记自己,以获得快乐。
不能够有自我
愿意成为自我,努力做一个真诚的人,最后却发现不能成为自我。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必须走很长的路来实现自我,因此会感到非常绝望。
(二)人生三阶段
感性
伦理
宗教
二、尼采
(一)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二)权力意志:超人
这里的权力并不是指政治权利,而是一种广义的权力。举例来说,墙上长小草是因为小草有生命,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凸显自己生命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影响力。这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权力意志=生命力扩张的状态(放在人身上就是“超人”的意思)
尼采眼中的超人=拿破仑(肉体)+歌德(精神)
(三)精神三变
骆驼
“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接受训练。
听命于他人
你应该如何?
狮子
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
我要如何?
婴儿
完美的开始(重新开始)
三、雅思贝尔斯
(一)界限状况
当这三种界限出现时,便是人必须思考,做出抉择的时候。
身体界限
身体遭遇不幸的时候引发的思考。
人生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
心理界限
灵魂界限
(二)刹那与永恒
(三)密码与超越界
1.世界上充满了密码,如果解开了密码就会发现人生虽然有限,却有它存在的真正基础。
解码的过程就是不断去尝试。
(四)四大圣哲
释迦牟尼
孔子
苏格拉底
耶稣
四、海德格尔
(一)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常见错误之一:将“存在者”(being,存在物)当成“存在”本身来思考。
【自己的理解】存在物具有一种抽象的存在性(beingness),但“存在”其实是生生不息的动力的来源。
思考:存在和存在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存在”是一个人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二)从此有到存在
此有是现在时,存在是跨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此有”的选择决定着存在。
(三)人的未来
五、马赛尔
(一)being ≠ having
“拥有就是被拥有”(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
简朴生活的原则
①东西用到坏为止
②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
(二)mystery ≠ problem
两者之区别,问题是预设了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消解问题;奥秘则否,我们只能够跟它一起生活。
(三)I-YOU ≠ I-HE
你我无别,但他和我有距离。
(四)人生等于旅行的过程
总结
如果人生所面对的四大领域——自我、群体、自然界、超越界 来看,
存在主义的出发点:“自我“。肯定自我的抉择与负责态度,不愿虚度此生;
由“自我”推至“群体”
第七章 荒谬与超越
一、萨特
(一)存在先于本质
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
(二)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人的意识基本上有一个特色,意识的目的是要达到意识的内容。
例如:我现在意识某样东西,那么这样东西必须真的存在,才能够使我的意识落实。但是,由于意识本身有选择性,它会选择要意识什么样的内容,因此,经常会对已经现存的一切产生一种否定性,这就是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案例:去咖啡店找皮特。(这时候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形象)
第一度空无化作用:进入咖啡店找的过程中,所有的“非皮特”都会让我化为虚无。
第二度空无化作用:找到最后发现,皮特不在这里。这时候,原本对皮特的形象也不见了。
(三)萨特消极的人生观
二、加缪
(一)与萨特之交往
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就算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却不能违背道义,因为违背道义的自由称不上自由,而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二)思想关键:“荒谬”
加缪以荒谬为方法,是为了扫除心灵既有的成见和主观的愿望,以重新思考人的存在问题。
(三)荒谬的形态
是一种遭遇
理性与世界分开而言,各自并不荒谬,但是两者相会,立即出现荒谬,亦即:“一加一等于三”。于是,人生的荒谬成为不可避免。
人我之间的误会
我常以为别人了解我,而事实上别人所了解的知识他所了解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
我与自己之间的隔阂
(四)以荒谬为出发点
三、加缪作品集
(一)《异乡人》
主题:从母亲的死亡一直到自己的死亡。
(二)《西西弗的神话》
(三)《误会》
(四)《瘟疫》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和特质
一、有文化必有哲学
1.文化有三个层面:器物、制度、理念这三个层次。
【导师】文化有三个层面:物质、精神/心理、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三、中国哲学之起源
四、《尚书~洪范》永恒哲学
可以作为个人具体的报应参考,使得人们有一个像北极星一样的恒定之点,要将人呢生指向“大中”之体现。有此目标,人生才不至于失望与落空。
(一)五行
(二)敬用五事
1.五事:容貌、言语、视察、听受、思虑
2.要求:
容貌要恭敬
言语要有条理
视察要清楚
听受要聪敏
思虑要通达
3.目标:
表现严肃
办事顺利
明辨一切
某事成功
成为圣人
(三)农用八政
(四)协用五纪
(五)建用皇极
(六)X用三德
刚正不阿
以刚制胜
以柔制胜
(七)明用稽疑
(八)念用庶征
(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周易》:变化哲学
《周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自然规律是变化中有其不变,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
因此,人要学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否极泰来
(二)剥极而复
(三)谦卦
明明是高山,却愿意隐藏于地下,如此谦虚,当然导出受人欢迎了。
(四)既济卦
以火烧水。其功可成
(五)未济卦
事未定而物未成,一切有待继续努力,甚至要重新开始。
六、中国哲学的特质
兼具永恒与变化义
(一)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organism)
整个宇宙是充满生命的,亦即宇宙中没有任何孤立地区或物质。
人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整体。
(二)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三)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合于超越界
存在就是活着,而价值是活着所要追求的目标。两种需要合二为一,合一之处则在于超越界。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一、人文精神的觉醒
二、礼乐安定人间秩序
三、人性向善论
四、向善而非本善
五、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一)人之性
只要真诚
(二)人之道
择善而固执之
(三)人之成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有杀身以成仁。
六、择善而固执论
择善的前提:分辨善恶
择善的方法:
1.内心感受
2.对方期望
3.社会规范
随着择善而来的要求:
(一)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固执与变通
固执就是坚持原则,绝不妥协。
七、儒家的价值观
人生不同阶段:
(一)自我为中心:生存与发展
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
(二)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
(三)超越自我:无私和至善。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一、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
二、儒家以人为本,道家超越人类本位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三、老子之道
(一)道德一切起始与归宿
道“是”万物?
道“在”万物
(二)人间问题来自“知”
1.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
2.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
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4.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
四、老子的三宝
(一)慈
1.慈故能勇
2.勇于敢则杀啊,用语不敢则或
(二)俭
1.勤俭节约
2.节制欲望
(三)不敢为天下先
不争第一
五、庄子的逍遥
(一)超越的智慧
1.超越空间
2.超越时间
3.超越利与义
4.超越生与死
(二)气化一元论
(三)处世态度:外化而内不化
表面上同别人一样,但内在则与道结合。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一、艺术家的界定
(一)以直接的途径,展现新形势与新象征
以新的形势来表达恒久的情感。
(二)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人类。
(三)有如雷达观测站,对人类文化的病症提出预警
例如:很多现实主义的画作,讽刺现代社会中病态的文化现象。
二、在人神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
三、艺术家的困境
(一)罪恶感
(二)精神失衡
(三)自杀
四、创造力与潜意识
如何拥有创造力?
(一)遭遇实在界:主客融合的忘我之境
encounter reality
(二)洞见闯入意识领域
insight
(三)创意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
五、艺术的审美效果
(一)表现感情甚于模仿自然
(二)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
创造性的表现 ≠ 任意性的表现。因此,需要目的性的结构
(三)不止是情感的宣泄或净化,而是升华
六、通往自由之路,恢复完整生命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一、对宗教之批判
(一)自然科学主义:无对象可言
只能证明有,不能证明无。
(二)社会学主义:社会之工具
1.宗教是社会的工具——涂尔干
宗教并不是社会的工具:
①宗教的诉求比法律更高,要求的是更完美的人格表现;
②宗教所传布的对象并不是个别社会中的人,而是全体人类;
③宗教与社会之间有时并非相辅相成,反而会产生一种紧张关系,督促社会追求正义。
(三)心理学主义:心理上的拐杖
1.心理学与哲学的差别在于: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是出自于假言命题,哲学则是属于定言命题。
2.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拐杖。——弗洛伊德
(四)语言学:无意义的空话
二、从信仰出发
(一)人生信仰
(二)政治信仰
(三)宗教信仰
三、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超越力量?超越力量就是:
(一)人间之苦、恶、死的最后诉求
(二)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
(三)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
四、超越力量的表现:超越者、超越界
1.位格性(personality):神有没有位格性?
2.God is personal, but not a person.
3.神=位格性+超位格性
4.超越界:由超越力量所显示出来的领域或境界。
五、宗教是信仰的体现
六、信仰是内心的超越力量
七、宗教的条件
教义
仪式
戒律
传教团体
学理
有的宗教精密,有的粗糙。
八、宗教之高级与低级
高级宗教具备的特征:人性不完美、对罪恶之反抗、对痛苦之正确态度。
(一)人性不完美
高级宗教成人人性不完美。
(二)对罪恶之反抗
高级宗教都会向罪恶宣战。
(三)对痛苦之正确态度
高级宗教对痛苦的两种态度:
①救赎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条件(例如:基督宗教中耶稣)
②靠智慧解脱痛苦。
九、迷信的特色
出于恐惧
崇拜个人
增强欲望
迎合世俗价值
结论
1.由某一意义来说,每个人的心灵都难免是贫乏而脆弱的,在面对超越界的时候,人家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虚幻的假象而已。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一、教育是风格的培养(回答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教育是风格之培养——怀海特
(一)教育的三阶段
1.浪漫期
孩子充满好奇与幻想
2.精密期
奠定基础知识
3.展望期
发展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1.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最大的特色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不屑于做”就是一种风格,也是人受教育以后首先应该有的自我要求。
2.孔子的交往之道
二、人生四大领域
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一)群体
(二)自我
自我的潜能有三:知、情、意
1.知是求知,需要做到“忍受、接受、享受”三个阶段。
2.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亲友爱)和人与物之间的情(审美)
3.意:如何立志。
(三)自然界
(四)超越界
真正的道或超越界,是语言文字无法形容的。
心存超越界的意思是: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经验所不能接触、理性所不能回答,但又必须面对的。即使我们不太清楚答案,但我们要知道有某样东西或某个境界是自己所不了解的。(保持敬畏之心)
三、教育与自我声明的发展
自我一生中,有四项任务需要设法达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一)认识自我
自我想象法(参见第二章)
(二)自我定位
1.我们需要养成习惯,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现在位于什么处境?
2.大多数登山迷路的人,都是因为自责而死的。
因为,若我们登山迷了路首先应该设法求生,但通常我们都在为自己先前的大意行为而懊恼及悔恨。在还没有分辨清楚自己身在何处之前,就先责怪自己,可能因此而丧失斗志,甚至放弃求生的意愿。
3.遭遇困境时应该问:我在哪里?接下来应该怎么走?
(三)自我成长
1.人生快乐的秘密就在于“一”,只要能够设定一个目标,专心奋斗,就会快乐。
(四)自我超越
1.自我超越是要化解自我执着。
结论
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
一、文化之界定
1.异于自然;
2.形成传统
3.自为中心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核心信念,亦即相信自己具有特殊价值。(如:犹太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
4.生命周期
文化是有生命的,所以有兴盛衰亡。
二、文化之内涵(结构)
1.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
(一)器物层次
经济、科技等实用方面的发明。
(二)制度层次
1.人类需要制度,主要是因为人有自由,有自由当然就会替自己着想,以致忽略或侵犯了整个团队的秩序与和谐。
2.社会需要制度,这个制度一开始是很简单的,就是所谓的“禁忌”(taboo)
3.制度中最明显的是法律。
(三)理念层次
1.没有理念或者理念模糊的社会,问题会层出不穷。
三、现代人的考验
文化演变经历了一下几次革命:
(一)天文学革命
地心说→日心说
(二)生物学革命
达尔文《物种的起源》
(三)心理学革命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观念。
(四)资讯化革命(电脑革命)
(五)基因学革命
回溯传统,因应挑战
四、中华文化的理念
1.儒家的人性论
2.道家的自然观
3.儒道皆有超越界
结论:文化的未来展望
1.多元化与全球化
2.各文化基本理念的沟通
3.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