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阶段,因为长辈先前生病,病情有治疗时效要求,我去陪护住院五天。这个医院恰巧是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定点治疗医院。
疫情治疗区域在医院西北角,我们所在住院楼在东南角。中间有不小一段距离,且有警戒线分割。但是,相较于宅在家里,我还是有了较近观察疫情的机会。
1
首先,进医院大门会量体温,然后进每一栋楼会再次量体温,进入大楼所在楼层后,会继续量体温,并且实行限流放人。
经过三层筛查成功通过后,护士会询问登记个人信息,比如有无接触疑似发热患者或武汉人员等等信息,然后签署一份承诺书。填写完,护士会对所有人员携带的包裹一一喷药,并要求所有人必须手部涂擦免洗手液。
在病房里,除了吃饭喝水,其余时间都必须戴口罩,连睡觉时也不能卸掉。
医院的取暖设备是中央空调,不是暖气,所以现在所有病房不准开空调。理由是,中央空调释放的暖气,会贯穿所有的房间,这样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不管是病房,还是走廊,每天护士都会用各种设备轮番消杀,一遍又一遍。
以前,医院住院部,人员进出随意,现在,一个病患最多只能带一名陪护者。每天限时进出买饭。每次买饭进出,以上所有检查程序都要重来一遍。
这样看,感觉在医院似乎比在家都安全。
2
但是,待几天,经过较多的接触后,会发现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改善。
当前疫情形势严峻,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管控非常的严格。但是,通过每天的确诊数据来看,收获的效果似乎还不那么明显。
这个现象,有点跟扶贫类似。
我们一般认为扶贫,就是给钱,提供食物,各种救济等。但是经过大量支援后,大家会发现,被扶贫的地区,贫困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写《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当时,引起很多专家诧异,因为作者并没有提出什么宏大的理论,就是一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观点。
作者发现,在那些贫穷国家或地区,即使免费提供疫苗,也没人愿意去打。作者书中的办法是,给予奖励。谁带孩子去打疫苗,就能免费领2磅干豆子,这样,打疫苗的人数大增,孩子的夭折率大幅度下降。
还有,贫困者不愿向饮用水里放消毒剂。作者书中的办法是,把净水设备直接装在村民打水的水井处,减少了净水麻烦,这样大家就渐渐接受了饮用纯净水,减少了痢疾拉肚子症状。你看,真正有用的扶贫不是仅靠想象,而是去到真实的世界,用实际行动,一点一点去改变。
我们应对疫情也一样,需要更多的管控者,到现场亲身去体验。
现在所有商超百货、酒店、饭馆全部关门停业,医院里的其他病患和家属吃饭就得只能在医院的餐厅。
医院的餐厅被安排在一栋楼的地下室角落,有三到四个窗口,人山人海,大家排队买饭,这样形成大量的人流聚集,就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卖饭的是些大娘大婶,之前几乎没人来这里买饭,因为大家都到医院门口的餐馆或叫外卖。医院的餐厅基本无人问津,愿意经营的也就只有年龄大的大婶大娘。
现在,大婶大娘主导的无人问津餐厅,一下成了伙食垄断者,流量激增,这样的局面,让大婶大娘显然无法应对。
既要打饭还要算账,大娘们彻底蒙圈,口罩甚至没时间换,一次性手套更来不及戴。顾客要馒头、包子,大娘就得直接上手抓,抓完还得用手抹眉头上的汗,抹完还得刷卡收银,打过稀饭,还得用手拿抹布擦台面,这双手承担的实在太多了。
所以,在饭菜供应环节,急需改良,要不然,其他部门所有的严格管控,起到的作用都被一顿饭抵消了。
再说进大楼时的量体温环节,大家排队,保安手持体温枪,进一个量一个,有时就会有人被卡住不让进。被卡的人问为啥不让进,保安说,你温度不好。
大家都知道,温度不好就是体温超了37.3度。
我看着长队,由于大家都戴口罩,只能看到大家的眼睛。
大家的眼睛同步变小,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这是在表达排斥。
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专家姜振宇在《微表情》一书中说,厌恶情绪的本源,是对腐烂食物的排斥,就是对肮脏的、臭的东西不想看,不想闻,不想吃。厌恶的经典表情是整个面部似乎都皱在一起:眉毛紧紧皱起,双眼紧闭,鼻子皱起,上嘴唇努力上提,下嘴唇努力顶上。翻译过来就是:我不要看、不要闻、不要吃。
人群中突然出现个温度不好的人,尽管可能是普通发烧,但是疫情期,大家还是有些紧张。虽然都带着口罩遮挡,但是口罩下的面部表情还是能推测出来。
不知这保安大哥一天会遇到多少温度不好的人,然后又会量多少温度好的人的体温,保安是否会成温度不好与好的人的传播中介呢?
再说个人防护,所有人必须时刻佩戴口罩。但是,现实情况是,基本买不到口罩,附近所有药店大门上都贴着口罩断货字样。
我在护士台问,我能在你们这里买个口罩吗?被告知不能,因为这里也没有多余的。我只好将自己的旧口罩用热水烫烫,拿微波炉里加热后,继续戴,虽然有股烧焦味,但也没办法。
3
从医院的几天经历可以看出,我们在和疫情的战斗中,还需要持续改良。随着复工返城潮的到来,那些易疏忽的细节问题,可能会呈现的更多,如何解决呢?
我想到两个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从管理者层面。需要决策者亲自到现场亲身体会,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强大的疫情,不能疏漏任何细节。这方面,很多在社区服务的管控人员就做的比较好。比如在小区门口,来来往往的人进出小区,大家用同一个笔登记,容易交叉感染,防控人员立即调整办法,派一个人专门做登记工作。再比如,电梯里放很多牙签,让人用一次性牙签按电梯,这样就避免了按按钮形成的感染。这些小变化看上去不高大上,但是真真实实解决了实际问题。
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没有颁给那些提出高大上理论的经济学家,而是给了写扶贫小方法的经济学家。这也从侧面说明,在世界各地,很多工作,需要人们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只动脑想理论,不到现场亲身体验,就无法面面俱到。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指出,想象力有三个缺点,这三个缺点导致我们在决策时会出现偏差。
第一个缺点是填补和遗漏。意思是说,我们在想象问题时,大脑对倾向对有提示信息的方面,进行填补。对没提示信息的方面,会置若盲闻。比如应对病毒,我们会想到消杀,大力消杀,而会忽略掉消毒液根本不够用的问题。
第二个缺点是“现实第一”原则。意思是说,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实,和用想象力“看到”的事实,由大脑的同一片区域负责,当两个发生冲突时,我们大脑会倾向保留用眼睛看到的事实。比如,当我们自己吃饱喝足、宅家里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想象在基层饥寒交迫的防控者,他们其实很辛苦。
第三个缺点是想象力无法想象事情发生后,我们的想法会有什么改变。比如,我们觉得艺人成名后会很开心,然而事实上有些名人会很怀念以前的日子。
正因为想象力有这三个缺陷,所以应对疫情,需要更多的决策者亲临现场,指挥应变调整。
第二种路径是,相信企业的力量。企业经营者总是走在社会问题的前面,是社会问题的亲身体验者,他们在社会真实场景里打拼,有着丰富的经验。比如武汉红十字会半个月没解决的物资发放问题,被一家民营快递企业两个小时就搞定了进库和发货。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餐饮行业危机重重,阿里巴巴公司迅速反应,租借大量餐饮企业里的员工,补充到盒马的团队中。这样既保证了蔬菜的稳定供应,又减轻了餐饮企业的压力,一举多得。这就是企业的力量,具备迅速反应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决策者走进前线指导,民营企业互助发力,再加上每个人的微薄之力,这场战疫,我们完全可以跨过。
此次疫情来的突然,发展迅速,我们准备不足。但是,相较于17年前的非典,可以看到我们的进步。不管是信息的透明度,还是对病毒的医学分析能力,以及各种决策的实施,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医院里,每天也都在发生着变化,人流较大的住院楼门口,改成了机器智能测温,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互相感染。餐厅的工作人员也陆续戴上了一次性手套,这些细小的变化,体现着精进的精神。
灾难无情,我们不希望发生疫情。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疫情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通过和疫情战斗,让自己产生抗体,从而变得更强大。
愿,被病毒感染的人,越来越少。
愿,所有的病毒感染者,早日痊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