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

作者: YuMoo555 | 来源:发表于2022-11-30 20:48 被阅读0次

在之前我们对于孟子仁政措施的辨析之中,仁政的策略就是将人道推给君王,然后让君王安民,民则为兴之根本。

在战国时期是没有人去实行孟子的王道的。我们在以前的辨析中已经感受到了仁政推行的困难。那么首先在孟子与梁惠王的见面中,梁惠王说:“何以利吾国?”当梁惠王说出这一句话时,他与孟子想要使国家变得强大的动机已经不同了。这就像追求人爵和天爵的一个选择一样,然而孟子在这里就是一上来就想要追求人爵。孟子反驳他,并告诉梁惠王应该去追求仁义,并在将其推出的过程中就会获得利。一个方面,我们是不能将利作为一个兴国的动机,如果为了“利吾国”,则就会行霸道,就算能够统一天下,也只是天下归一,就像秦国一样,因为他并没有归天下民心,所以人民也会进行反叛,这个国家也就不能长久。

之所以说君王将仁义推到民众之后,利自然就会来,是因为君王在推进仁义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民心,那么人民们就会自愿的归顺君王,这是他们内心愿意的,并不是被压迫去这样做的,所以也就不会发生起义或者反叛等叛乱现象。

其实我们也是可以理解梁惠王为何在一见到孟子就会说:能否“利吾国”。因为他作为一个君王,作为一个行政者,必然是要去追求结果的。孟子在这里非常强调动机,但作为一个王又不得不说利,然而最终梁慧王并不能看到推行仁政能快速的得到利,所以也就没能去实行仁政。因为在战国这个时代,如果不能快速的得到利,也就是兵力,就会被其他国家给打败。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大致看清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王是不得不说利的。

梁慧王也试图去解决民生问题。他对孟子:说一次河东有了自然灾害问题,那么他就会将人民移到河西,并给他们一些救济的粮食。;他还会去参考邻国的政策,并对自己国家的政策加以改善。但是当他做了许多自己认为非常有道德,非常能显露自己仁心的事情之后,却发现自己国家的人民也没有变多,国家也没有变得富裕。

当孟子听梁惠王说的话之后,立刻就给他举了个例子:大致就是说梁惠王就是做事儿做了一半,却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梁惠王说他帮助人民,如果我们从本质上去思考,这只是一时对人民的救济。这并不能根本上让人民一年四季都安定,如果只是在发生灾害时救济他一两天,那么在搬家之后的安居呢,梁惠王就不管了。所以说一定要让人民平时的日子就好,要时时刻刻想着人民。

说到这里,如果在往深入走的梁慧王就已经做不到了。就像我们在文章前面说的世风问题,仁政对一个君主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所以君王是否愿意去做也是一个问题;然而在那个时代,每一个国家其实都会遇到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两难问题;君王行政的动机首先是一个难点,那么它的策略是否能实行出来也拥有很多的问题,以及结果是否能实现,都阻挠着孟子仁政的推行。然而如果去实行霸道的话,我们上面说的所有东西都根本不用考虑,只要拥有武力就能够立刻统一天下。然而很多君王都会将自己的志向立于此。而这就不能称为志向了,我们在之前孟子文章的讨论中也说到了何为一个真正的志向,自然是一个长远的舍生取义,而不是一个物质层面的理想,更何况是利用武力去统一天下的昂脏理性呢?

最终还是回到君主制这个问题之上,我们都知道君主制根本就不是一个好的政治方略,他对君王的要求实在是太高。所以才导致孟子所要推的都是先将仁政推给君王,再让君王推到人民身上。

君王实行仁政的动机,如果错了,就算他是在去帮助人民,但他却是为了利益,这也是不能够持久的,除非他能够回心转意,从内心去体会民心。那么他就是一个伪丈夫,就像张仪等人那样随时可能会去行不义之事。

相关文章

  • 义利之辩

    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所提出的义利之辩是跟以前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孟子重义而轻利 ,这是他的观点。 ...

  • 义利之辩

    (1)心安二字为本:无论儒道佛、君子小人落脚都在心安二字,随心而作,胜在别人可以进行理解合作,胜在自己心定不纠结,...

  • 义利之辨2020-10-24

    义利之辨,是用辨,而不是辩,是分辨的辨,不是言辞的辩。 义利关系,不是对立关系,不是选择题,而是一种先后关系。 义...

  • 义与利——《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0

    义与利之辩,从古至今有之。 《论语》中关于义利之辩的话不在少数。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义利之说,为儒者第一义

    朱熹说,义利之说,为儒者第一义。 义利之辩,千古之前就已经开始,但前贤们都是各有己见,似乎谁也没有说服谁。 其实我...

  • 我读《论语》:义利之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做事只问合不合于道义,而小人做事,却只看对自己有没有利益! 义利之辩是儒家...

  • 里仁篇第十一: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一章,讲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同时也是义利之辩。君子...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9)

    所谓“义”,是指一定的行为道德;所谓“利”,是指个人的利益。讨论行为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义利之辩”...

  • 伦理学概论笔记——第一章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考察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主要论题:一、人性的善恶问题;二、义利,欲理(道),利己和利他,志功,死生之辩等问题;三、人的...

  • 义2020-10-23

    儒家的思想,又如何理解促进个人的积极性,调动个人私心而努力的行为呢? 至此,想起孟子第一章的义利之辩。 何为义?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义利之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ps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