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罗振宇在深圳完成了跨年演讲。拥趸很多,但人红是非多,第二天,朋友圈里就开始流传文章《罗振宇的骗局》。仔细看了一遍,虽然文章题目有标题党嫌疑,也不完全同意文章观点,但掩卷思之,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文章将罗振宇的商业逻辑总结为“通过制造知识焦虑制造需求,然后贩卖知识”。对此,我个人的理解略有不同,罗胖并非制造需求,只是发现需求而已。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学校里那点知识很快就过时,终身学习早就成了大部分人的共识。罗振宇的得到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的技术抓住了知识付费的风口。想想他曾经做了四年的免费视频节目,创业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说他处心积虑愚弄大众还是有点言重了。
此外文章鲜明地指出了以下对学习的理解:“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其中前三句我还是很认可的:应该主动学习,系统化学习,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后再向内学习。至于认为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我不太认可。目前学科间,不同知识范畴间相互融合,跨界学习早已司空见惯。
回顾自己,多年前经堂兄推荐,接触到了罗辑思维,当时他对罗胖的视频节目非常推崇。我还花了1200大洋成为了罗辑思维的铁杆会员。一路走来,也从罗辑思维和得到上获得了一些或免费或收费的知识:购买了一些罗胖推荐的书籍,得到上订阅了几个专栏和课程。不能说没有一点收获,但感觉自己还是缺乏系统学习,知识呈碎片化。同时也发现,如果自己按照课程内容和要求去练习和思考,收获就大点,走马观花,浅“听”则止的时候,收获就小很多。
想起一个大学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对于思想层面的提升,读一百篇碎片化的网络文章,不如读一本好书,那怕是一部小说;对于知识技能层面,碎片化的网络文章是可以起到很一定补充作用的。看法本身我是认可的,但认为他对“得到”还是缺乏了解,特别是一些专栏,本身并不是碎片化的网络文章,主讲人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旨在帮助订阅者建立某个领域的知识结构。我们要做的是坚持持续学习,主动梳理知识脉络,结合课后问题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