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未曾亲临战阵却好谈兵事的赵括,亲手葬送了四十万精兵和赵国最后的希望,从此,纸上谈兵一词千古遗臭、万人唾弃,尤其是军人,谁要被冠上了这顶帽子,简直是莫大的羞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之言是一记遥远而清晰的丧钟。
然而,世间无绝对之事。纵观历史,不少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甚至未读兵法的文人,一开始领兵打仗,便连战连捷,连久经沙场的老将都不是对手,这类事例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成为一代名将,如南北朝的陈庆之、南宋的虞允文和明朝的于谦、袁崇焕。反而有许多人打了一辈子仗,到死还是庸将一枚,滑铁卢之战中那个带有拿破仑大部分预备力量去侦察敌情的格鲁希就属此类。
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战端一开,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层出不穷,不可收拾。罗胖前几天讲到“非期然后果”,战争,尤其是高强度的战争,可能是“非期然后果”最多的一种形式了。所以,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两场战争,上一场战争的经验,下一场不一定管用。所以,无论对将领个人,还是军队这个群体,作战经验都不是最重要的,对战争本质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才是。这种洞察,可以从作战经历中来,也能从思考推理中来,《孙子兵法》《战争论》是战争实践的产物,《制海权》《制空权》却是对军事技术发展的洞察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有这么几个推论:
①作战思想第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并不取决于这支部队距离上一场战争的时间,而是取决于它对下一场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准备程度。作战思想的落后,会导致一支军队全方位的落后,即使有高强度的训练演习,也是事倍功半,二战时装备相差无几的法军和德军就是最鲜明的对比。美军对越作战输得极惨,海湾战争却大获全胜,创造全新作战模式,而期间的十几年,美军并无大的军事行动,只是它的作战理论在不断更新。成功的军事变革,首先是认知思维的升级,将士要知道枪是用来射击杀敌的,而不是还将其当马刀使,用枪托去敲碎敌人的头骨。
②纸上谈兵无不可。如今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已不可取,因为来不及了。人们常说我军三四十年没打仗了如何如何,实际上,除了美俄,世界各国几乎都是几十年未见刀兵,是不是都不行呢?肯定不是。面临高科技高强度的对抗,如果还想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几乎没有翻本的可能,一场败仗,就可能把底裤也输掉了。我们只能靠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和真刀真枪的演练来学习战争,形成对未来战争足够深刻的认识,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角度看,纸上谈兵不行么?
③建军之道要在得人。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虽然未来可能是班长的战争,但是有什么样的将军,才可能有什么样的班长。优秀的将领不可能批量化生产,怎么选择出来事关极大。唯学历、唯经历,唯那些外在的因素皆不可,必要时还需不拘一格,非常之人需非常之用。以上一二三,说到底,只有用先进的理论配上合适的人,才能最大程度预测和减少战争中的“非期然后果”,减少失足、避免失败。以前常见,某指挥员下定一个决心,需沉默思索数天,决心好下,如何排除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才是更艰难的,也是更考验人的。
④大国之战是降维战争。现代战争的维度不断增多,目前几个大国军队都在发力发展陆海空天电网心理经济等多种维度的作战能力,力求我有敌无、我强敌弱,实现多维打单维,降维打击一旦达成,战争就没有悬念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都是如此。两个大国对垒,尤其是大规模战争,必然是拼命降低对方的维度,最终都拉到一两个维度的平面战争。刘慈欣的《全频道阻塞》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战争,双方打到最后拼刺刀,就没法打下去了。
愿智慧和力量与我们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