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笔记 汉代篇 共3796字
第二篇笔记 唐代篇 共5421字
第三篇笔记 清代篇 共3797字
第四篇笔记 宋代篇 共4323字
第五篇笔记 明代篇 共4763字
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有怎么读书,很惭愧。
宋朝之前的时间段内,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起始于唐代晚期的藩镇问题,节度使拥有军政大权,而中央又十分薄弱,在这个环境下,野心家们就纷纷登场了。
从唐末到宋统一全国,一共也才72年,大部分的国家也只传到了第二代就戛然而止。赵匡胤这样被黄袍加身的皇帝,前前后后有四个。
在北方,契丹人已经提早50年建立了辽国,统一了整个关外,还从石敬瑭手里拿走了燕云十六州。中原地区也基本连年战火被打个稀烂,经济中心和粮食产地开始快速南迁。
这分明就是个难度5星的开局啊。
一、宋代政府组织
宋代以及之前五代十国基本都沿袭了唐代的官制和官名,只是大多有些调整。
首先是门下省和尚书省被移出皇宫,皇宫里只保留了中书省,也称政事堂,另外新设了管军事的枢密院。两者并称两府,是整个政府的最高管理机关。中书令也就是丞相,是管不了枢密使的,也就是说政府管不着军事了。
宋代的财政掌握在三司中,即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但是三司却各自一团,不能被宰相直接控制,到了王安石变法时,设置了三司条例司,相当于是给三司设计了一个统一管理部门。司马光表示,如果三司主官有问题,可以撤换,但是不应该让两府侵占职权。这实际是中国古代政治的老问题了,分不清楚那些是人事问题,那些是制度问题。
政府的另一项重要职权就是人事权,之前的时代,人事权属于宰相职权之下,属于尚书省吏部的职责。到了宋代之后,却又设置了一个审官院,分东西两院和三班院,东院管文官,西院管武官,三班院管内廷供奉和殿直官。
剥离了人事权和财政权的政府,当然很难对皇权产生不了什么大的影响了,但是也破坏了原来设计好的官制。
皇权在宋代更进一步了。五代十国让中国损失掉了大量的门第和世家,这就意味着汉唐时期那些有文化积淀的家族几乎没有了,新晋的家族多是些眼界有限的小家样读书人。考虑到老赵本人就是个行伍出身,他找的这些臣子的质量可想而知,而宋初的这些文人为了表示对皇权的尊敬,也主动的放弃了和皇帝平起平坐的权利。虽说想法是好的,但是到后来就没人记得为什么之前是能坐着上朝的了,只记得皇帝之尊严和宰相之卑微。
汉唐时期,中书省拟定诏书,皇帝只有同意权,如果不满意也无法直接提出建议。到了宋代之后,这项制度就变成了中书先写一个参考和摘要给皇帝,皇帝看了之后发表意见,宰相再按照这个意见拟旨,最后决定权落到了皇帝处,由此皇权更重,相权更轻了。
当然你可以举一些例子,说那几个皇帝比较靠谱如何如何,但是请回想一下我之前提到的那个老问题。到底这是个人事问题还是个制度问题?
宋代的另一项官制变化是谏官。汉代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分管监督百官和皇帝,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是宰相的副手,是帮助政府长官更好的行使职权而设计的。到后来,御史职责变化,仅用于监察百官,但仍对宰相负责;对内,则有了谏官,比如谏议大夫,是用来谏诤和讽仪皇帝言行的,谏议大夫也是宰相的下属。
到了唐代,谏官属于门下省,与掌封驳的给事中是一个机关的。这些官员职位很低,大多挑选年轻的官员,有学问有气节,却没什么资历和背景。皇帝下朝之后,和宰相商量事情,谏官是需要到场参会的。谏官在这种场合下,其实是作为皇权和相权的润滑油存在,宰相不方便说的话,让谏官说,说对了,好,说的不对,皇帝也没法对宰相生气。
到了宋代,谏官却被从政府分离出来,由皇帝直接管理人事。既然部门变了,职责也从谏诤皇帝改成了谏诤宰相,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更糟糕的是,谏官的工作就是要说话,如果不说话就是失职,谏官就算说错了话被免职,声望反而更高,于是谏官们就肆无忌惮的攻击政府,可以说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了。可以说这是清议的开始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帮人就跟在野党一样,不干实事,就各种反对,万一有机会上台之后,做的大概率更糟糕(请注意,这里不是特指蔡英文)。
二、宋代地方政府
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是路,下来是府、州、军(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殊地方单位)、监,最低是县。
为了解决五代十国遗留的藩镇问题,老赵让原来的节度使和武官官职不变,只是都留在开封养老。具体的事情则由中央派个人去,也就是“知某州事”,但是这些人还有一个中央的官职,就很混乱。举个例子,苏轼去杭州上任的时候,其本官为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差遣官则是杭州知州。
唐代末期,地方的长官,也就是节度使的前身,是观察使,这个官职其实是由中央派到地方监察的官职,最后慢慢演变成了地方首官。
到了宋代就厉害了,直接一分为四,地方军事归安抚使,地方财政归转运使,地方司法归提醒按察使,水利仓储归提举常平使。可以想象,宋代的地方官要同时面对四个官职体系,得多头疼。
官制混乱是一方面,没有主官后就意味着各部门之前协同工作很难。所有的地方税收全部由转运使送到中央,地方不做存储。一旦来了战事,无论是财政还是军备都捉襟见肘。唐代在爆发安史之乱后,各地政府依靠之前的储备可以各自为战,在河北沦陷之后,颜真卿还能凭借储备组织义军解放一些城池。这在宋代是很难想象的。
三、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制度基本沿袭唐代,做得好的地方就是升级了一下防作弊制度,除了糊名还有专人抄写一遍卷子。
前面提到,五代十国时间中,损失了很多门第,这导致宋代整体的人事制度都偏宽松。一旦通过科考,就能直接得到岗位,而没有中间的实习阶段。
另外一个就是考试的内容了,唐代科考主要是诗词歌赋,但是唐代和宋代区别在于。唐代能参与科考的考生大多是门第之子,这些人家族中多有政治经验和政治视野。到了宋代之后,这些寒门读书人为了应试,则只会风花雪月了(这里没有那么极端)。
于是到了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改诗赋为经义和策论,经义是指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策论则是对实际问题发表看法。这个改革可以说是很实际了,从变法的角度来看,考经义,就代表统一思想,考纲就是王安石写的《三经新义》;考策论,则代表了考生对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策论整体上是好的,比如苏轼考试那年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经义就比较惨了,因为三经新义考试内容有限,很快出题人就不得不出一些奇怪的题目来刁难考生了,这就陷入了套路和反套路的无限循环之中。
四、宋代税收制度
之前提到,唐代一开始是租庸调,也就是土地税(对生产资料),服劳役(对人口),物质上缴(对生产内容)三部分内容。后来为了偷懒,就全部合并进了租之中,政府是方便了,但是百姓的税负产生了问题。
藩镇兴起之后,军队日益跋扈,本来老百姓只用交一次钱,但是军队仍然要百姓出劳役,上缴物资,负担就又重了。
宋代的税法也基本沿袭了这部分内容,但是宋代没有什么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政府沿着旧习向百姓伸手,其中一些稍有家财的富户就垮了。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就是免役钱,缴纳一部分钱免除劳役,虽然整体上钱还是那些钱,但是从对一只羊使劲薅羊毛到平摊,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税法混乱的影响有多大呢?唐代以前,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统计人口,编造成册。以备在做军事动员或者重要时刻使用。但是一旦税法开始忽视人口的部分,只看土地收入之后(比如明代一条鞭法,到清中叶有了地丁摊粮永不增赋的智障命令),政府就不关心人口了,而转为只关心土地和土地产出。
清政府甚至都不要丁册了,国民如果一旦没有土地,甚至都和国家没有什么关系,这又怎么能让国民对国家有认同感呢。
五、宋代国防与兵役制度
之前提到,老赵开局的时候情况就不太好,国家没有统一,北方强敌环伺。导致政府不敢在平定中原之后,裁剪和优化军队。
这样的结果就是,宋代两军之一的厢军质量极差,完全不能打仗,于是便把这些人当劳役用,脸上还刺字,以防逃跑,宋江林冲都刺过,被叫做“贼配军”。劳役在汉代称作更役,唐代则是庸,怎么到了宋代就变成了军事单位了呢?
禁军则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挑出那些精壮的,组成了禁军。久而久之,厢军的质量就越来越差了。
实际上禁军也是有区分的,在北宋时期,北方一共有两个敌人,辽国和西夏,辽国的防线主要是在河北和山西北部,西夏的防线则主要是在陕北。前者被称为北军,后者被称为西军。
这两支部队是禁军体系中战斗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部队。作战频繁是其一,其二则是西夏和辽国其实南下骚扰极为频繁,当地的百姓和辽国西夏是有血仇的,参军热情也比中原和南方高得多,兵员质量也更好。
剩下的几十万禁军都窝在京城附近,几乎就是过上了喝茶看报的日子了……士兵二十岁当了兵,却不敢打仗,只好养到六十岁,这期间士兵能作战的时间也就十年,剩下的时间都做些劳役的事情,有名无实,于是为了维持军队只好再招募新的。
没有合适的兵役制度导致军队质量差,因为质量差就导致数量多,这就开启了冗兵的恶性循环。开国的时候只有二十万禁军,到了太宗时就有了六十六万,到了仁宗时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万人了。要知道解放军陆军也就八十五万人啊。
除了人多,宋代还有轮戍制度,禁军需要轮番上前线驻守,而且极为频繁。从经费上讲,相当于年年动员,开销极大;从指挥上讲,军队不停的调防,将官却还在原位置上,也就导致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最后说一下宋代的国防情况。
燕云十六州被送给了辽国人,导致华北无险可守,辽国人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南下,按理说宋代应该定都更靠西,进入关中,或者靠南一些。然而此时通济渠已经荒废,运河只能运送到开封便不能西去了。
往北看,契丹人占领了内蒙地区,往西看,西夏人占领了河套地区,导致宋朝失去了最靠谱的两个战马产区,导致在骑兵上天生就是短板。
还有更尴尬的,真宗时期,虽然签订了澶渊之盟,但是按照约定,宋朝是不能建立华北防线的,怎么办呢,只能鼓励百姓种水田,挖渠道,种植榆树杨树。这种靠绿化来防御的战术非常的可怜,人家骑兵想来劫掠还是能来,只是大规模调动可能受些影响而已。
和前面比较一下,虽然刘邦也有一次白登之围,李世民有一次渭水之盟,都是被北方异族打到鼻子底下丢了人。好歹人家最后把场子找回来了……匈奴被打的一分为二,突厥被打的仓皇西逃。
可怜老赵家最终也没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唯一有点厉害的地方,就是先熬死了契丹人,后来又熬死了女真人和党项人……
六、总结
简单总结几句,宋代的军制和官制都很差,既没有效率也没有战斗力。但是整个较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和相对开明的皇帝给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增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因此尽管冗官,冗兵,宋朝依旧能勉强维持下去,并持续不断地爆发文明之光。
同时,也因为制度问题突出,宋代的政治思想斗争比较多,前有庆历变法,后有王安石变法,虽然都失败了,单也能反映出宋代的政治家对制度上的思考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