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变化
from city life to farm life
我记得当我第1次到荷兰格罗宁根的时候,我是惊呆了。我无法想象一个小镇可以与大自然如此的融合在一起。人们穿着冲锋衣在雨中骑着车。风和雨夹杂着拍打在脸上。而满眼装的都是一幅一幅田园美景图。平和安详,大自然已全然打开的状态向你伸出怀抱。在格罗宁根的学习生活,就为我种下了一颗种子。回国后就来到上海工作,全职工作的状态大概有五六年。大部分时候处在比较忙碌和麻木的状态,即使是高昂的喜悦,也仅是表象而已。我深知内心的哲学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滋生了虚无之感。终于下定决心必须离开这一番繁华与浮躁。从2019年10月我便从上海市搬家到崇明岛。乍看之下,崇明岛略像降级版的荷兰。房子不高,小河穿梭,虫鸣鸟叫。房子周围也是前院后院,但种的多半是蔬菜和果树。没错,是乡村里的田园风光。
所以也可以像荷兰一样骑一辆自行车游荡在乡间小路上,悠哉游哉。我知道我来崇明岛是寻求宁静的,必须是内心深处的沉静与豁达,方能获得心灵自由。而我并没有什么目标和计划。只是让自己慢下来去感受,去感受,去自然而然的活着。我迸发了什么灵感和冲动就去做掉。如果产生了什么情绪或情感就表达。这不是一个按钮按下就状态改变。我大致三日一省吾身。也做一些常人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事情,而自己却深陷其中。比如用毛笔画符,不断的跳即兴舞,剪掉旧衣服,做针线活。我慢慢感受到了静的力量,不过自己是在转换期,急躁随时会袭来。
回想自己为什么就离开了城市生活?除了城里的浮躁之气外,我在城里吃不好,睡不好。太多工业加工的食品已失去了食材本味。太多人造的声音和光源让夜不能寐。还有太多太多的消费和浪费,不断刺痛一颗脆弱的想要环保的心。到了乡下过了几个月后,我就从一个叫free try废柴的农场里租了一小块地。跟着他们一起种植学习自然农法,希望能够养活自己。我们的种植需与植物建立亲密关系,需是投入情感的。到地里唱唱歌跳跳舞敲敲鼓,和植物一起感受这一份轻松和愉悦。看着他们一点点变化,你就忍不住要摸他们,抱他们,亲他们。在植物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存在。是个性的迸发,是不刻意的付出与接收,是一首宁静安详的协奏曲。叶片蒙上月光的纱,静静的看着你,怎能说没有灵? 蔬菜开着繁盛的花,向上再向上,积聚并付出所有力量传宗接代,宣誓着:死就是生。就在这片地上呆着吧,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哲学问题会得到全部的解答。
乡下生活确实环保很多。首先物欲和消费就大大减少,也有时间做做手工改造旧物。记得有一次在路边偶遇了很多掉落在地上的无患子。满心欢喜捡了一大袋回家。通过熬煮无患子就获得了一种天然的洗涤剂。种植方面,我们没有使用农药,任何肥料和除草剂,接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后果,并以养心养神,以达成轻松开阔的心态和积极的意念来面对植物精灵,不去烦恼结果,而是享受过程。另外,在乡下对食材的烹饪有更多样的做法。可以用到风干晒干柴火和自然发酵。这些都节约了用电和煤气。食物也捕捉到了更多的自然味道。一口咬下去,细嚼慢咽,并吞下咽喉,仿佛一个阅历丰富的的老朋友来向你讲述他的沧海桑田,回味无穷。每一位朋友的故事也都不一样,都值得细细品读。
(自制酵母全麦馒头)
一个农人经历植物从种子再到种子的全部历程,相互给养,一年又一年。也许这个世界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生生不息。
我们农场叫free try废柴。我对这个名字的理解是发现无用之美,即使成为社会废柴也无所谓,也不以任何固定标准来评判事物好坏,提倡多元和自由本性的表达。如果你刚来农场会觉得杂乱无章散漫无序,甚至有人形容这是佛系种植。与城里的有章有序有规矩,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如果你问一个农人,你这周的schedule是什么,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即使回答了,也多半是会变掉的,与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类似。其中一大原因是我们有突发的灵感,就当下那一刻极为想做的事情就穿插了进来。
近年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乡村生活。我也听闻有一些大学生刚一毕业就进入了生态农业的圈子。有更多人关心农业当然是好事。但于我,农业并非是一个产业,只是以耕种为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