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从7:40到11点40,花了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认认真真读了一本书,并且一改自己过去的读书方式,即读过之后再来把有用的内容记录下来,而是随读随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前5年的记录方法已淘汰了笔,改用手机拍,总觉得可以省事儿,随身携带,随时可以调取。但是事实证明,手机照片太多了,时间一久,手机拍过的东西过后都不想看,而且也没有什么逻辑,事多、时间有限更懒得去整理,与什么都没记录差别不大,于是后来就又退回了手抄。
这两年读了百本书,手抄了两大本内容。但是回阅时发现,手抄如果只抄重点内容,没有形成一整套逻辑体系,对这本书的内容脉络还是不清楚,可能剩下的只是还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残存在记忆中的一些词句或者是一些观点而已,那么书大部分的价值也就泯灭在时间的尘埃当中了。

昨天在读书的过程当中,结合目录根据自己领会的主要内容,作了12页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内容记录,感觉很清晰,没有疏漏,而且脉络鲜明,可见方法很重要。这本书算是认认真真地读过,特别是过后翻阅,依旧是具有可用性和可回忆性,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

吃晚饭时听《罗辑思维》,讲到了所谓的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并不是信息,而是一个框架体系和内容连接。他举了两个例子,说让大家写出李白的生平和李白所作的至少三首诗,说出每日经过的店铺叫什么名字?每日用的手机首页APP都有些什么?这些问题对我而言似乎是比较简单的,可这都是信息,而不算知识。[捂脸]充其量,也许关于李白的这个题目还和知识靠点边,叫做文学常识。
这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的差异,从个人经验来看,点与网、条块与体系的认知差异同时也是个思维方式问题。想当初,为了高考拿到好成绩,我把历史书每一页基本上都背下来了,甚至包括注释,比如二次大战前各国失业人口等畸角旮旯里的信息,但考试结束,一别N年,现在知识框架基本已经消失殆尽,那些作为知识的组成部分的具体信息,也已经散落在这么多年过去的悠悠岁月中了。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建立明晰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填充和修正才会牢固,否则容易因零乱和不堪重负而轰然倒掉。细想想,也许这种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懒惰,用战术的勤奋替代战略的懒惰,用反复机械记忆别人的或给定的所谓知识,代替自己的系统化思考,忽视建构自己的体系,所以始终没成为一个学有所成的大家。
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比如每日走的楼梯到底是几层楼?前两周乃至更远的某日某时段在做什么?人类的大脑其实是具有高度惰性的,自动会过滤掉很多熟悉的信息,而对于新鲜的刺激会保持警惕性和一种兴奋度,自发性产生愿意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有意找点新鲜的人和事,给大脑以主动的刺激,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我是冰珊醉红楼,爱读书的理性财经人,欢迎关注品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