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羲之心念念的蜀地邛崃

王羲之心念念的蜀地邛崃

作者: 焦桐响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19:40 被阅读0次

邛崃有位先生,一生只临摩王羲之的书法。在一次造访中,他提起了《邛竹杖帖》。这个碑帖我听说过,王羲之曾经收到过友人从四川寄送的邛竹杖,他视为珍宝,分享给了亲朋好友。作为一个邛崃人,我为此感到过骄傲。

以前,我们是在《史记》里见过邛竹杖,“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原来,大汉西南的物产早已名声在外,汉武帝据此拉开了拓展西南版图的帷幕,后来的史学家们则据此推断还有另外一条国际商贸通道的存在,也就是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前,已经有另外一条道路将蜀地的特产运往印度、阿富汗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南方丝绸之路。

话说回来,在《史记》之外,《邛竹杖帖》让我们充实了对邛竹杖的认知。先生再度提及此帖时,并没有激起我心底的波澜。但是,先生说到王羲之流传于世的《十七帖》中还有两帖跟邛崃有关时,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兴趣。

练习王羲之书法的人很多,临摩《十七帖》的人也不少,但是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线条和章法,很少有人去研究书帖的内容本身。人们只惊叹其书法得山水之灵气,而忽略了他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很少过问其书法背后的故事。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书法寓方于圆,藏折于转,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可以说是探寻行草书法真谛的法门。唐太宗很推崇王羲之,曾下旨收集其作品,《十七帖》即为其中之一。

虽名为“十七帖”,其实共有29件书信,只因卷首的《郗司马帖》开篇“十七”两字而得名(《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在29件书信中,大多数都写给了一个名叫周抚的人。这个让王羲之始终牵挂的人是谁?

周抚,东晋名将,曾协助王敦叛乱,被赦免后,又为王导起用。桓温伐蜀时,随同击败蜀地余寇,平息叛乱。随后担任益州刺史,镇守蜀地30年,威名远播,蜀地安定。其一生从战从政均跟琅琊王氏有关,可以说与王羲之家族颇有渊源。

因为家族渊源,王羲之与周抚,一个从文,一个从武,一个二十来岁,一个三十多岁,竟成为莫逆之交。在《兰亭集序》浓墨重彩书写的那场著名雅集中,我们可以读出王羲之的朋友很多,但是《十七帖》中,我们却发现真正被他当作知己的并不多,周抚就是其中一个。两个人光是书信往来,就穿越了二十多年的时空。

周抚一生中,有三十年是在蜀地度过的。在《十七帖》中,大多数信件都是王羲之在周抚担任益州刺史期间写的。正是通过这些信件,我们才看到了一个真实率性的王羲之,他从书法的圣坛上回到了人间烟火里。这些信件,反映了他和周抚的深情厚谊,也折射出蜀地的风土人情。

追溯两晋历史,我们可能更容易读懂《十七帖》。晋人南渡得以偏安,但重返中原的梦想始终在燃烧,东晋人曾经三番举兵北伐。桓温伐蜀,歼灭成汉政权,周抚随之一战成名,在其镇守蜀地期间,成汉余部屡次作乱,均被其平息。《都邑帖》就反映这一历史事件,“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字里行间王羲之流露出以友之荣为荣的心情。

除了诉说两地的思念,《十七帖》更多体现了王羲之对蜀地风物的关注。

《蜀都帖》有云:“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由此可以推论,周抚肯定在给王羲之的书信中,反复描绘过蜀地的风景风物风情,而后者出于好奇,还要去查证资料,进行补充阅读。王羲之发现,周抚对于蜀地的描述远比扬雄《蜀都》、左思《三都》的精彩,这让一个见惯了江南山水的文士,对蜀地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到蜀地走一走,顺便和老友见个面,成了他毕生的心愿。这有点像民谣《成都》所唱的,“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但终因蜀道太难,自己又身体欠佳,而不能成行,于是只有心向往之,在书信里神游。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碑帖,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蜀地的热爱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一想到蜀地有什么情况,他必然立即发问,而且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问到了邛崃的那些事。

有打听人物的,《严君平帖》云,“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三人都是西汉名士,两个辞赋大家,其中的司马相如,就在邛崃演绎过《凤求凰》的千古爱情。还有一个道学大师,严君平,则是土生土长的邛崃人。王羲之连他们有没有后代都要过问,可见其关心程度之深,也可以体现三人名气之大。

也有询问物产的,《盐井帖》云,“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也许王羲之还查阅过左思的《蜀都赋》,“火井沉于幽泉,高焰飞煸于天垂”。但是,火井的“地火”对于见多识广的王羲之来说,仍然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持怀疑态度,于是才问周抚是不是亲眼所见。他不知道,邛崃是世界最早的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比西方还早一千多年,史书曾经记载诸葛亮视察过火井。

在蜀地物产中,邛竹杖大概是王羲之感到最真实可靠的实物,因为周抚给他寄了很多过去。能够代表蜀地特产寄给远方的朋友,这足以见得邛竹杖在当时已Ⅰ经声名远播。《邛竹杖帖》是这样描述这段交情的,“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为了表述方便,我且把王羲之有关邛崃的信件称为“邛州三帖”。它们让我在感叹他与周抚深厚友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于邛崃的文化自信。

兰亭那场盛会已经过去多年,那些放浪形骸的朋友一一远去,唯有周抚,才是一个让王羲之牵挂了二十多年的知己。多年以后,在一个记忆中最冷的雪天,王羲之又想起了周抚,写下一封书信(《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这时候他已到了人生暮年,他深情回顾了两人长达二十六年的离别与相思,言语之间已经渗出了伤感。

在王羲之五十九岁那年,周抚也是七十岁了,前者写下了《七十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一个六十将近,一个七十已过,王羲之还在盼望有一天能够和故人周游蜀地。然而,他最终未活到六十岁,蜀地之行也成为一辈子的遗憾。倒是两人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成就了一段佳话,可惜史书对这段友情并未有过记载。如果不是《十七帖》重见天日,我们还不知道曾经有个名叫周抚的益州刺史广泛宣传过四川、邛崃,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曾经如此喜欢四川以及邛崃的人文风物。

2020年5月7日

相关文章

  • 王羲之心念念的蜀地邛崃

    邛崃有位先生,一生只临摩王羲之的书法。在一次造访中,他提起了《邛竹杖帖》。这个碑帖我听说过,王羲之曾经收到过友人从...

  • 司马相如传-千古一骗凤求凰

    壹邛崃卖酒 汉景帝六年,蜀地临邛(今四川邛崃)闹市一家小酒馆里,人来人往,生意不错。不过,大部分来买酒的都不是真正...

  • 蜀地拾心

    年末遭遇各种不顺利,在床上躺了两天之后决定换一种方式消化悲伤。恰逢各种节日,为求一个解脱,选择背包游荡。一...

  • 《大汉开国风云》(沈正翔著)第9章开疆拓土 雄霸天下(十七)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途径大夏。关于见闻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我...

  • 蜀地

    一 公元721年,有一位诗人沿着绵延的山路,走过16年前记忆中的锦州。三百里的路途,在他看来却是狼豺...

  • 蜀地

    初冬半弯峨眉月,寒透成都一夜风。 宽窄巷里酒不醉,白夜店外人难逢。 曾是子美仓皇地,今成文君当垆厅。 绵绵一川岷江...

  • 蜀地

    离去京城远,归来蜀地香。 品香锅串串,尝辣粉肥肠。 踏遍春熙路,徜徉锦里堂。 纳八方好汉,容四海贤良。

  • 蓉城记忆(三)

    蜀地的女子声如水。 蜀地的女子态如竹。 蜀地很少有膀大腰圆、满脸横肉、像水桶似的女...

  • 蜀地的月色

    八月皎洁的月亮低悬 一颗星星静默 柔软的夜晚摊开 匆匆前行的人呐 再想回首 只剩星光微弱 生命教我们不停地分离 万...

  • 深处的蜀地

    一个人身上,载着一座城到许多秘密。那些活生生的个人现实。官方历史里,埋没大量的时代真实细节,你我能看到的从前,是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羲之心念念的蜀地邛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dz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