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读书,怎么读最好呢?
一、对读书,期望值要适当。
期望值过高——想着读两本书,孩子语文成绩就上天了,那是黄粱美梦。明确告诉你:读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不了心急的家长的提分期待。倒不如找个“就会教孩子做题”的“半吊子”辅导班老师,给你家孩子点“题海”猛药吃吃,他们的“三板斧”,保证短期内圆了你“提高分数”的美梦。(长期怎么样?不用说,“速效”药,只管眼前。)
期望值过低——读书是读书,跟提分风马牛不相及。这个也不对,读书,尤其是细读精读,不光可以积累扩充字词量,而且可以磨练并提高解读理解能力、宏观微观把握文章的能力、深度思维能力、欣赏乃至鉴赏能力等等。最主要的,细读精读涵养了语言敏感力(简称“语感”),这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动力源。再者,读书对于一个人心灵精神的成长,其功至伟,不可小觑。
二、读书的大体节奏,心里要有数。
学习(做事也一样)的节奏是,浪漫——精确——综合。这是客观规律,对任何人都适用。“浪漫”就是自由自在、漫无目的地逛游,吸收;“精确”就是目标明确的深度游历;“综合”就是虽然凭游兴而来,但收获还是颇丰的旅游达人能到达的高境界。
具体来说,小学一二三四年级,是海量阅读阶段(浪漫),不求质,求量。不管懂多懂少,不管看快看慢,只要愿意读的书,就尽管去读。
五六年级(优秀者到四年级下学期,就可以了),是知性阅读阶段(精确),“量”可以继续,但“质”必须提上日程了。就是说,有一些书,必须细嚼慢咽地精细化阅读了。
何为精细化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勾画圈点,写批注。如果说原来海量阅读是放眼远望、广闻博见的话,那么现在的精细化阅读就该凝神于一村一落,专注于一屋一瓦了。原来是览尽天下之豹,现在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原来是尽量多地看到听到“是什么”,现在是推知“为什么”“会怎么样”。原来是知识碎片,知识大杂烩,现在是整理取舍,画圈连片,构筑系统化、集成化的知识堡垒。
相对于小学,初中是综合阶段。相对于高中,初中又是浪漫阶段。暂且不表。
三、读书如吃饭,不可偏食。
当然,在特定阶段,孩子喜欢甚至迷恋漫画书,迷恋动物小说,迷恋探险奇幻类书籍,都不成问题。但是,切不可过于上瘾,以至于除此之外,别种读物一概冷眼视之。
童话神话需要读,文学名著需要读,历史社科需要读,天文地理需要读,科幻科普需要读。这是从题材内容角度来说的。
典雅纯正的文学语言作品要读,简明严谨的学术或类学术作品也要读,朴素简练的民间文学作品也要读。这是从语言风格角度来说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浅显有趣的作品要读,深奥艰涩的作品也要读。这是从思想内涵和阅读感受角度来说的。
等等吧。
以上三种角度所列书籍,是不是我们惯于读前,疏于读后呢?
家长为孩子购书,一是由孩子自主选择,一是尽量拓展门类,提供多样化的读物。
四、“桥梁书”,不起眼,有大用。
平时的阅读生活中,我们常会发这种感叹:《三国演义》原著,古典名著,好是好,可孩子不愿意看啊!
确确实实,当孩子牙齿还未长出来时,你给他吃排骨,是不合宜的。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先端来排骨汤给孩子吃。
比如,《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华乃至世界经典,你让孩子看,注定是难度超大的。但你可以先让孩子读一读《一本书读懂道德经》。书中有古文原文,译文,注释,以及与内涵互文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小学生读应该比较受用。这就为孩子将来读《道德经》做了铺垫。
或者,孩子还小,读故事也不够合适,那就先读《蔡志忠漫画古籍典藏系列:漫画老子说》,做一个铺垫。
比如,读《西游记》原著还不合适,那就先听一听曹灿朗读的《西游记》原著;或者,孩子还小,那就可以先读一读《西游记连环画》。
比如,看《史记》还有难度,那就先读一读姚大力著的《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了解一下司马迁的生平,了解一下《史记》的一些信息。还读不了,可以先读《少年读史记》(套书,5本,青岛出版社)。
五、向纵深处开掘。
读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浅入深,由易到难,拾级而上,方能抵达幽深玄妙之境。
而不是茫无头绪、散乱无章、鸡零狗碎的“东北乱炖”。
当然,小学生原生态的读书生活,注定是随意随性多于规划有致。但是,我们可以在随意随性的图景中,注入另一条规划有致的线索。做到有放也有收,有自由也有纪律。
比如,读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等历史类著作,可以往上拔一下高,读一读葛剑雄著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一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明朝万历十五年间的人物事件有所深究;读一读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探查一下人物的是是非非。
六、根源性书籍,是必读书,是精读书。
当今时代,书籍之多,浩如烟海。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个性气质不同,读书偏好也就不同。如果你能在茫茫书海中找到契合个人性情的书,爱不释手地读之醉之,也就会人书驯养,相得益彰,就终将成就一个本色十足、与众不同的“你”。
而作为炎黄子孙(也有世界公民的一面)之一员,对于生我养你我之祖国文化的承继传扬,当是责无旁贷的人生使命。认祖归宗,不是愿意与否的事,而是人之为人的应有之义。
所以,那些文化源本之处的书籍,是必须要读的。比如哲学方面,儒学代表作《论语》、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等;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文学方面,《古文观止》“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医学方面,《黄帝内经》。
我觉得,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了解西方文化,也是必要的。比如“圣经故事”“西方神话传说”之类的书,或者西方文学名著之类,小学生也是要读的。
七、传记的力量。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思想精神发育越来越丰盈了,正值“自我完形”的腾跃高峰期,如果能发现与个人脾性相投的人物,或者自己向往的理想人物,将他们的传记,读一读,或许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下是深圳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推荐的几本传记,供参考:
《韩愈传》
《苏东坡传》
《海瑞传》
《鲁迅传》
《孙中山传》
《闻一多传》
《爱因斯坦传》
《华盛顿传》
《丘吉尔传》
《海明威传》
《甘地传》
《特蕾莎修女传》
《曼德拉传》
(注意,我说的“桥梁书”跟平时说的“桥梁书”不一样。平时说的“桥梁书”,专指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优秀的“桥梁书”具有针对儿童不同阅读水平的显著指向性。而我说的“桥梁书”,是指为达到阅读经典作品的目的,先搭建桥梁,起到铺垫引领作用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