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耳穴疗法
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2.耳穴疗法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TO)确立为治疗200多种病症的有效方法。其中对各种痛症、炎症,呃逆、失眠、便秘、痛经等几十种病症疗效突出,在国外也被应用于戒烟、戒毒等戒断综合征,针刺麻醉的无痛分娩及外科手术等。
3.耳穴疗法的功能与特点
耳穴疗法具有镇痛、消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神经平衡等功能。
3.1适应范围广
据统计,耳穴确切有效的疾病谱达200多种,对于一些痛症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3.2不良反应少
耳穴疗法不伤及内脏,又可避免药源性疾病发生。
3.3简便易行
3.4中西医结合的兼容性。
4. 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皆有详尽记载,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 “耳中穴,在耳门空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
明代出现第一张耳穴图谱。
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保罗•诺吉尔(Paul•Nogier)首次提出了“胚胎倒置学说”及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
1958年耳穴图谱传入中国,1992年我国颁布耳穴的国家标准。
目前耳穴疗法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并风靡全球100多个国家。
5.耳与经络、脏腑、神经的关系
5.1耳与经络的关系
手足六条阳经,可直接上于耳,手足六条阴经,通过各自的经络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若经络之气逆乱,可循行入耳为病。
5.2耳与脏腑的关系
根据《内经》《难经》等医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密切联系,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甚或变形,变色等反应。
5.3 耳与神经的关系
耳廓分布着非常密集的神经,耳廓的穴位对各种刺激的反映具有高度敏感性。
6.常用耳穴疗法
针刺法,电针法,埋针法,穴位注射法,磁疗法,灸法,刺血疗法,贴压法。
常用耳压工具---王不留行籽,止血钳(或镊子)
7.耳压手法
7.1.泻法
7.1.1 对压法
拇指与食指分别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两指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药籽,至出现沉、重、胀、痛感。本法属泻法,属于强刺激手法。
适应症: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的作用。
7.1.2 直压法
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出现胀、痛感。每次持续按压20-30s,间隔少时,反复按压,
适应症:刺激强度弱于对压法,也属于泻法,适应症同于对压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等。
7.2.补法
7.2.1点压法
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的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s。手法不宜过重,以感到胀而略为疼痛为宜。
适应症:本法属于补法,是弱刺激手法,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都适用。
7.2.2 轻柔按摩法
用指腹轻按穴丸,顺时针方向轻轻旋转,以感胀酸痛为宜。
适应症:具有补虚的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者。
8. 耳廓的生理结构(理解分区概念,实操部分可辨别真人耳模的生理结构即可)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体部位
耳穴分布区域
头面部
耳垂或附近
上肢
耳舟
下肢
对耳轮上下脚
躯干
对耳轮
胸腔脏器
耳甲腔
腹腔脏器
耳甲艇
盆腔脏器
三角窝
消化道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9.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证
1.各种疼痛性疾病 外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肿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颈椎病、腰腿痛等。(无痛分娩)
2.各种炎性疾病 咽喉炎、牙周炎、胆囊炎、盆腔炎、肠炎等。
3.过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
4.功能性疾病 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病、眩晕症、神经衰弱等。
5.其他 催乳、催产,戒烟、戒毒,预防保健等。
(二)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和严重贫血者慎用。
2.孕妇及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3.过度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避免强刺激。
10. 中西医要穴的功能概述
10.1神门
⑴消炎止痛
⑵镇静安神
⑶止咳平喘
10.2肾上腺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位于 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
作用:强心、升压、抗哮喘,抗过敏、抗炎。
10.3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是指体内所有的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构成的体液调节体系的一大系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生理活动。
内分泌失调
1.脾气急躁: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脾气变得急躁,情绪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出汗、脾气变坏等,这可能是女性内分泌功能出现下降导致的
2. 妇科疾病:妇科内分泌疾病很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不规律、痛经、月经不调等都是妇科内分泌的疾病
3. 乳腺疾病
4. 肥胖, “喝凉水都长肉”
5.白发,早衰
适应症:生殖、泌尿、消化系统疾病,甲亢、甲减、糖尿病等。
注:1.内分泌紊乱常特指女性 内分泌紊乱。
2. 内分泌系统疾病:男女均可见到。
10.4皮质下: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
10.5三焦:
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穴的作用:
1.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2.运行水谷: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
3.运行水液: 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10.6 交感
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胃肠痉挛,内脏疼痛,心悸、自汗、盗汗。
典型病例(只对主穴熟记即可)
1.痛症
外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肿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颈椎病、腰腿痛等。(无痛分娩针刺麻醉)
1.1外伤性疼痛 取穴标准:神门+交感+病变部位
1.2 头痛
1.3痛经
【主穴】内生殖器、神门、交感、内分泌、肝、肾。
2.失眠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而不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一类病症。失眠中医谓之不寐,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密切。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及脾胃不和等因素,导致阴阳失调,均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总而言之,心神受扰是失眠的直接原因。
【主穴】耳穴取心、神门、皮质下。
【配穴】肝郁化火加肝;心肾不交加肾;心脾两虚加脾;胃失和降加胃、脾;严重者配耳尖放血。
3. 减肥
对于肥胖,耳穴贴压,旨在宣畅经络、疏通气血、宣肺化浊、利湿降脂。现代医学认为,耳部的神经血管较丰富,刺激神经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调整机体代谢平衡失调的作用。有认为对耳神经的机械刺激可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迷走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其冲动可干扰来自胃肠道的食欲信号,从而使饥饿感减轻、食欲降低、体重下降;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产生纳呆感,以打破饮食过量的习惯性反应。
【主穴】口、胃、大肠,交感、内分泌、三焦,饥点
4.青少年假性近视
近视古称“能近怯远症”。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久视伤血,目失所养,发为本病。目为司视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目视依赖肝阴和血液的滋养,心主血脉,肾藏精,肝藏血,肝、肾阴虚则导致视力减弱。在目窍于肝,主于肾,肝肾同源。
【主穴】肝、肾、心、 神门、皮质下,目1 、目2 、眼。
5.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 ≥ 140 / 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中医属“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
【主穴】肝、胆、肾、耳背沟,交感、皮质下
6.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反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超敏反应。中医辩证多因肺气虚体寒,卫表不固而发病。
【主穴】外鼻、内鼻、肺、气管、肾上腺、神门,风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