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所思考的主题都会有所不同,茫然的时候会思考方向,坚定的时候会思考方法,无外乎一个字“悟”。
上个周末顺道回到学校去看了看,忆一下往昔,也结合一下最近持续在脑海中徘徊的一个词-“边界”,聊聊自己对成长的理解。
刚毕业那段时间,轻狂的很,虽说不上锋芒毕露但也觉得自己白纸一张,别人能干成的事自己也能干成,充满理想主义鸡血。什么都敢尝试也什么都想去尝试,无边无界的寻找自己的机会。时间在流淌,知识和经验也在积累,突然间有了那么一天,意识到自己有个特别适合干的职业。这种意识随后会越来越具象,自己也越来越专注,自然而然的发现自己做什么事情效率最高,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下自己的价值也更显著。这时边界的意识开始萌芽,慢慢会感觉到自己不应该去做什么,再深一步开始理解自己为什么不应该去做。
你会发现这个过程都是对自己不断的理解和诠释,而恒定的永远是时间,对自己的定义不再是模糊不清,越是清晰的地方就越能理解自己的边界。
但这就结束了么?显然没有,边界来源于对自我的理解,其作用在于让自己在恒定的时间内价值(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不等于Money)最大化(如果不是这样的边界,那就叫禁锢,小心),但如果只是给自己设定边界那人生就完全无趣了,所以成长的第二阶段就出现了更有意思的突破边界。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边界时,突破边界也很难感觉到。说的有点玄乎了,打个简单的比方,被独自公派去印度之前,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定义是垃圾至极,以边界而言我是不大可能选择出境旅游自由行的。独自三天的印度之行我确实体会到了很多语言问题带来的不便,不过依然活得挺好,能吃能喝能刷卡。回国后,就开始和媳妇计划去日本的自由行(之前我们一直计划跟团的)。旅行回来后,我两都认为这是最满意的一次旅行。
显然,这个边界原本我以为是语言的边界(当时认为因此跟团会让自己玩的更轻松),但实际是思维的边界,不论有意无意,突破后发现更有意思的世界。
开始认识自己,为自己设定边界,当价值最大成型后再通过获取新的资源、阅读改变旧的思维或者新项目的新结论等等去突破已有的边界,这也许就是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成长方式。说起来还有点像产品的演进方式,谁又能说自己不是自己的产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