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今年6月份刚刚出版的,是罗振宇集结了得到课程上30位行业大神,针对同一个主题而进行的头脑认知风暴。
这30位老师,个个响当当,我必须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已示尊重。
分别是万维钢、吴军、香帅、施展、薛兆丰、何帆、喻颖正、宁向东、李笑来、贾行家、刘润、和菜头、蔡钰、刘嘉、李松蔚、李希贵、王立铭、熊太行、李铁夫、徐弃郁、刘晗、沈祖芸、刘擎、傅骏、东东枪、汤君健、王烁、陈海贤、戴愫、梁宁。
当开始看到这一串名字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要买这本书了,迫不及待与这些大神对话了。
这本书的体例也很亲切,就是书信的格式,仿佛他们坐在我面前,在一对一说话。
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远胜过网络上那些199元、299元的例行公事式的视频课程。
这本书,相当于是罗振宇给30位老师出了一个话题作文,并且相互之间是不能交流的,也不知道其他人会写什么内容。
这就很有意思了,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行业和人生阅历出发,最终30篇文章肯定就是集大成者了。
这个主题就是:软技能。
得到的CEO脱不花还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一个“使用说明书”,说道:无论是的硬技能是什么,软技能本质上是硬技能的杠杆,帮你把有限的硬技能放大若干倍,从而起到撬动目标的作用。
软技能的确很重要,在各路大神眼中,最重要的软技能是什么呢?
我来带着大家逐个拆解。
1、野心、入圈、眼光
开篇是万维钢老师关于如何成为大人物的文章。主张的核心软技能就是野心、入圈和眼光。
野心,是要不满足世俗功利,不参与存量内卷,而是要找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专属价值。
他说:奋斗不是为了符合别人的评判,而是为了发现我是什么人,我能成为什么人。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同时不断探索个人边界,壮大自己的内核。
入圈,意思是不要单打独到,要向厉害的人学习。
网络上有句很火的话:你的水平,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
环境对人的塑造能力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想要变得优秀,就要向优秀的人靠拢,进入一个更好的圈层。
眼光,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格局与思维。
你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走别人很少走的路。
一方面是要有成长性思维,不要用小学时代的价值观来评判成年人的世界,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是好奇心,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惊奇与向往。
这与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预判力
吴军博士在第二篇文章里提到: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做具体事情的技能,而是在还没有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可以判断清楚哪些事情没必要做。
也就是预先的判断力。
没有预判力的人,看似每天都很勤奋,结果都是无用功,一生也毫无建树。
那么,怎么培养预判力呢?
吴军提出4个方面,分别是反馈、同理心、敬畏心和断情。
反馈很好理解,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反馈系统,根据反馈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同理心,就是共情能力,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这在人际交往中尤其重要。
敬畏心,就是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承认世界的无限性,总有一些事情是自己办不到的,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的断情,是指剥离感情。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事情,会牵扯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关键的一些时刻,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意气用事。
3、打造你的稀缺性
职场上常讲:只有你足够稀缺,才能不可替代。
现在各行各业都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一个岗位后面可能有上百人个人在排队,等着替代你。
世界上人这么多,身边的人这么多,凭什么你能成功,凭什么好事都落到你的头上。
香帅在第三篇文章里,坦言到她对于当下就业形势的洞察: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
在规模化的竞争下,凹造型是不可持续的,时间长了,造型一定会走形。
商业上,讲究的是一个差异化。
个人成长也是一样,不要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标准件,而应该成为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
4、追问者、主人、门徒和辩友
不管是哪国作家的经典著作,无不是带着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的印迹。
再宏大的叙事,再纠葛的情感,再复杂的人物,是逃不出时代的藩篱,都是时代的一个侧影而已。
施展在第4篇文章中呼吁:若想有实在的知识与思考,不停追问当下最重要的时代问题,是你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也要关心时代问题,追问社会的重大问题,它们里面藏着闪亮的未来。
解答时代问题,靠的是知识。
所以,我们要学习知识,更要做知识的主人。
知识,不是装点门面的炫耀,更不是谋生苟活的法宝,而应该学有所用,作出新的价值创造。
当知识的主人,不要当知识的奴隶。
当然,成为主人的同时,也要作经典的门徒。
人类历史上下5000年,唯一流传下来的就是经典的书籍。
想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多读经典。
那些经过时代洪流考验的,一定是人类的精华。
最后,就是要当高手的辩友。
事,越辩越清;理,越辩越明。
你以为想清楚的事情,可能别人怼一句,你就无力反驳了。
找一些高手展开辩论,是收获真知和深度思考的必要途径。
5、问傻问题
薛兆丰在第5篇文章中,直言道:对于那些有价值且扎实的知识体系,我会选择用笨办法,通过反复问傻问题来学。
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觉是“我懂了”。
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以为的懂了,不问题,恰恰说明了你没有深入思考,还没有真的懂。
更难的是,问傻问题。这需要克服胆怯和羞愧。
抱着敢于让别人把自己当门外汉的傻子一样,去追问各种问题。
每个傻问题,都是产生于自身认知,而向着新知进军的冲锋号。
限于篇幅,今天先分享5位老师的软技能。
欲知后续,请听下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