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之下卷·四豪之第一段。
琴对瑟,剑对刀,地迥对天高。峨冠对博带,紫绶对绯袍。
煎异茗,酌香醪,虎兕对猿猱。武夫攻骑射,野妇务蚕缫。
秋雨一川淇澳竹,春风两岸武陵桃。
螺髻青浓,楼外晚山千仞;鸭头绿腻,溪中春水半篙。
[译文]
琴和瑟相对,剑和刀相对,地远和天高相对。高高的帽子和宽大的衣带相对,紫色的绶带和红色的官袍相对,煮一壶清香的茶和饮一杯醇厚的美酒相对,凶猛的虎兕和机灵的猿猴相对。武夫专心练习骑射,村妇致力于养蚕缫丝,秋雨过后,淇水弯曲处的竹子长得更加茂盛,春风吹过,武陵溪两岸的桃花开得更加鲜艳。盘起的发髻青浓乌黑,楼外群山高茸千丈;水面碧波荡漾,溪水的深度刚好淹过船篙的一半。
[注释]
迥(音jiǒng):遥远。
峨冠句:峨冠,高冠;峨.原指高山,此处形容高。博带,宽大的衣带;博,宽。峨冠博带是儒生的装束。紫绞 :用于系官印或做服装饰物的紫色的丝带。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之印和系印用的丝带不同,像汉朝,相国和丞相这一级官员便是金印紫绶。绯袍:也叫朱衣,红色的官服。各个朝代的礼制不同,如唐朝规定,官员四品穿深红色,五品穿浅红色。
茗(音míng):茶。据《尔雅·释水》“槚(音jiǎ)”字下晋郭璞的注解,特指晚采的茶。醪(音láo :酒。有时特指里边有渣滓的浊酒。
兕(音sì):犀牛,有时特指雌犀牛。猱(音náo):猿类的一种。
攻:从事某项工作或事业,此处指学习、练习。务:努力从事。缫(音sāo):加工蚕丝的工艺流程之一,即将蚕茧加工以后抽出丝来。
淇澳竹:淇水曲岸边生长的竹子。《诗经·淇奥》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竹长得多么茂盛)。奥,河流弯曲的地方。后来《礼记·大学》引用此诗,“奥”写作“澳”,“淇澳”就慢慢变成地名了。武陵桃: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说桃花源中,沿溪两岸桃花盛开,“落英缤纷”,而发现桃花源的渔人是武陵郡(今湖南湘西常德一带)人,故桃花源也叫武陵源,“武陵桃”即指桃花源的桃子。
螺髻:此处指形状像螺和发髻的山。仞(音rèn):古代的一个不太精确的长度单位,七八尺左右。鸭头:此处指颜色像公鸭头上的绿毛一样的水。腻,本指肉很肥厚,引申指程度很深。
![](https://img.haomeiwen.com/i9354727/70c71e664693e47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