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作者: 无色生香 | 来源:发表于2021-04-27 06:35 被阅读0次
    • 琴对瑟,剑对刀,地迥\color{red}{[jiǒng]}对天高。
      峨冠对博带,紫绶对绯袍。

    • 煎异茗,酌香醪\color{red}{[láo]},虎兕\color{red}{[sì]}对猿猱\color{red}{[náo]}
      武夫攻骑射,野妇务蚕缫\color{red}{[sāo]}

    • 秋雨一川淇澳竹,
      春风两岸武陵桃。

    • 螺髻青浓,楼外晚山千仞;
      鸭头绿腻,溪中春水半篙。


    \color{red}{[jiǒng]}:远。柳宗元《舞曲歌辞·白纻歌》:下沉秋水激太清,天高地迥凝日晶。

    峨冠对博带,紫绶对绯袍。

    峨冠、博带:峨,高;博,宽阔。高帽子和阔衣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后来人们常用“峨冠博带”来比喻穿着正式的士大夫礼服。

    紫绶:用于系官印或做服装饰物的紫色的丝带。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之印和系印用的丝带不同,汉朝相国和丞相这一级官员便是金印紫绶。

    绯袍:也叫朱衣,红色的官服。各个朝代的礼制不同,如唐朝规定,官员四品穿深红色,五品穿浅红色。

    煎异茗: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依采摘时间早晚命名,现多以茗为茶。煎异茗:煮品质优异的茶。

    酌香醪\color{red}{[láo]}:醪,带糟的酒。酌香醪,饮香甜的米酒。

    虎兕\color{red}{[sì]}:虎与犀牛,常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猿猱\color{red}{[náo]}:两种猿类。常比喻动作敏捷的人。唐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野妇务蚕缫\color{red}{[sāo]}:乡野农妇致力养蚕缫丝。缫,剥茧抽丝。

    淇澳竹:淇水(黄河支流,从河南汲县淇门镇流入黄河)曲岸边生长的竹子。《诗经·淇奥》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竹长得多么茂盛)。奥,河流弯曲的地方。《礼记·大学》中“奥”写作“澳”。

    春风两岸武陵桃: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螺髻青浓,楼外晚山千仞:形容高山青翠,宛如发髻。千仞,古以八尺为仞,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明刘基《彭泽阻风》:两峰对拥青螺髻,孤月初生白玉钩。

    鸭头绿腻,溪中春水半篙:形容春来半篙深的溪水像鸭头一样浓绿。
    鸭头绿腻,见《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长川一带,鸭头波泛卖鱼船,公鸭头部的羽毛多为深绿色,这种绿便称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水绿。
    宋苏辙《泛潩[yì]水》:半篙春水花千片,八尺轻船酒一壶。
    宋苏轼《清远舟中寄耘老》: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jy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