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0王能能小爸妈读心术
前两天在视频网站追剧,无意看到了《变形计》的推送,便点进去看了最新的一期,不禁感慨这个节目的套路,果然十年如一日:
一个纸醉金迷的纨绔子弟,如何通过几天的山村生活大彻大悟,仿佛一夜长大,痛哭流涕要立志成为上进好少年,跟爸爸妈妈好好相处;
一个身世凄苦的山里孩子,是如何善良单纯,乖巧懂事,到大都市体会了想都不敢想的富二代生活之后,发誓要更加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城市少年,痛改前非
农村少年,见识世界
于是皆大欢喜。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节目很残忍,因为节目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那些淳朴的穷孩子们在面对翻天覆地变化的局促不安,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中的不知所措,等交换结束后,还要回到那个一贫如洗的家中,继续原来的生活,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能否巨大的心理落差?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拉我一起看,感叹那些城市孩子在山村的改变,为农村孩子在城市的懂事感动流泪之余,仍时不时地“吓唬”我,如果不听话,就把我送到山区里饿两天体验生活就老实了,虽然是玩笑话,但这似乎是这个节目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有的观念:
变坏就是因为城市里生活条件太优越,
去穷山沟里吃吃苦,你就知道你有多幸福,
自然就改好了。
这似乎也是这个节目的简单逻辑。
但是这样的变形真足以让孩子改变么?
2015年,《GQ》做了一篇专题报道,采访了参加过节目的城市孩子施宁杰、廖洪毅。
施宁杰说,“我觉得去《变形计》的少年都不会改”。他跟好几个参加节目的城市孩子都有联系,“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
▲施宁杰在《变形计》最后向农村家庭的奶奶下跪被当做“变形榜样”的廖洪毅也如此认为。变形前,他爱泡夜店。变形后,回到家的第一个晚上他就又去了夜店。
▲廖洪毅在《变形计》最后跟爸爸妈妈和解“作”到观众想打人,最后也痛改前非的李耐阅,整容、吸毒、诈骗、自残,一个都不落,比变形前还要变本加厉。
陌生地方一瞬间的情绪冲动很容易爆发,
但那一场变形根本没有影响到他们人生轨迹。
指望一次体验活动就改变孩子,让“问题孩子”变成“贴心小棉袄”,这样的目标未免太功利了,当送走孩子,第七季主人公李锦鉴的爸爸是这么说的,似乎道出了很多“问题少年”父母的心声:
把孩子教育成今天这样,就希望一个节目短短几天就把他们改造成小天使,这也是为人父母的一大失职吧,他们是否也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方式问题?
看了很多期《变形计》,在节目里听过最多的话就是:”我儿子(女儿)小的时候挺好的,怎么长大变成这样?!
作为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以及种种问题,有没有深入思考过是否是自身教育方式种下的苦果?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自带白眼狼属性,
问题少年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身上的缺点大多数是父母所忽视自身微小问题的放大及后天教育缺失。
在节目为数不多的家长镜头中,不难发现端倪。
症结:由于家长自身的事业等原因造成对孩子疏于照顾,产生愧疚感,于是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认为所有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造成价值观的歪曲。
细节:
第七季之《山路弯弯》城市主人公李锦鉴,是一个酷爱网络暴力游戏的13岁少年,节目中李爸爸提到,由于早年间一直做生意,疏于照顾,造成没有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于是,意识到问题后急于弥补,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
而李妈妈更放弃事业,
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妇,
就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
问题解决不得,
甚至给孩子下跪,
只希望孩子能变好,
但是问题已经造成,
不可能是一味地乞求就能改变。
这样“愧疚的溺爱”造成的结果只能是,
让孩子的问题更加疯长,
丝毫不领情的同时变本加厉,
因为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反思:
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是惯出来的,
家长第一次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
而是一味的迁就,如此成习后,
等你想要正确的引导时,
你会发现已经成了一种品性很难改。
症结: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
细节:
变形计第八季的主人公何俊鹏可以说是一个公认的暴力少年,抽烟、喝酒、打架,脾气暴躁的时候,谁都不认,就连妈妈和弟弟都拳脚相加在学校里打架的理由更简单,只要是看不惯的人,他就会和“兄弟们”过去把人捶一顿。
但是看了何爸爸和何妈妈对于何俊鹏弟弟打架事件的态度,仿佛也能了解孩子的暴力倾向如此严重的原因了。
何爸爸认为被打是受欺负,要打回去
要把受了的委屈补回来
而何妈妈则认为要理性处理,
不能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
两者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明显不一,
冲突由此爆发。
之后,何爸爸更是鼓励弟弟去打回来,
声称要是打不过就送到武术学校去培养,
以后谁也不怕,
于是此次的讨论以父母之间的争论告终。
反思:
想必陈俊鹏小时候面对的也是像弟弟一般的情景,
面对爸妈的不同教育方式,无所适从,
只得随心所欲,让暴力形成了习惯。
症结:父母离婚后,忙于事业,对孩子问题的习惯性漠视
细节:
“面子大过天,一切为了嗨”的富二代施宁杰,爱飙车,爱夜店,而且是一个奇葩的“戏精”,为了给妈妈要钱,可谓是花样翻出。
但仔细看节目不难发现,施宁杰爸爸妈妈对他的教育似乎是他问题的催化剂。施宁杰的父母早些年离异,跟妈妈一起生活,面对儿子的百般无理取闹,施妈妈表现得很无奈,这个独自经营着一家酒店的单身女人,宁愿面对繁重的工作也不愿多见儿子几眼。
面对施宁杰花样翻新的要钱理由,
施妈妈也为图清闲,要多少给多少,
这样的纵容,
无疑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不在身边的父亲,更是只能电话连线,
见到的时候,处理起问题来也是暴力相向。
反思:孩子犯错误了 那些家长不是耐心规劝教导,使其改正,而是打骂或拳脚相加,抑或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随他去吧,将自身的漠视强加给孩子。
究竟是谁,用钞票砸出父子之间的沟壑?
症结:关心的话总是口不由心说讨厌,爱说偏激的话,只能加深彼此误解。
细节:
第七季的主人公赵迪是一个酷爱古惑仔般生活的少年,向往江湖义气,最重视哥们儿情谊,父子俩对话的本意,其实是赵爸爸舍不得赵迪走这么远,想陪他一起过生日:
但是赵爸爸并不直说,反而以赵迪朋友都是狐朋狗友为由,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对朋友即为重视的赵迪一听就翻脸,由此更认为爸爸是魔鬼,父子俩的对话由此不欢而散。
反思: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怎么用正确方法抗拒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父母还一定要摆出一副“我不知道该怎么才能教育好她我已经很努力了”的架势,那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只要孩子和家长之间无法坦诚,
那么就永远没有办法真实的和平共处。
城市中的“问题少年”需要的不是贫穷的恫吓,不是把他们丢到山沟里,用贫穷使他们害怕,让他们变乖,变听话,变得更加依附于父母而感叹自己“投胎”的命好。
他们问题的症结更多的是在父母,忙于赚钱、应酬,对孩子疏于照顾,对孩子的一切都不了解,只等到出了问题了,才想到要改造孩子。
最后孩子见到父母的眼泪,也许是艰苦环境和久别重逢导致的脆弱,也许是太久离家的想念,我不信他们因此领悟了什么,变形一段时间孩子好点了,家长不改变给予的方式,还是要失败。
事实上,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沟通,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
把他们丢到原始森林也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