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正在读一行禅师《佛陀传》,对其中缘起之法的论述,颇有兴趣。
他有这样的阐述:人们总是落于“存在”与“不存在”两种边见,总是拒绝一边,追逐另一边,产生诸多痛苦与疑惑。
而远离两种边见与痛苦,便要理解“缘起之法”,即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总是需要多重因缘组合而成。
不能称其存在,也无法称其不存在。
认知到这种微妙的平衡,便能逐渐了悟缘起之法。
这种论述,让我想起“薛定谔的猫”。
人的确,一直对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概念,进行无止境的争辩与论述。
有时候我也想过,认知到事物存在,能给生命带来什么改变?认识到事物不存在,又能带来什么益处?
一时想不通。
不过目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大部分人,一生在追逐存在,抗拒不存在。
喜欢众星捧月,恐惧默默无闻;喜欢表达观念,厌恶不能发声;喜欢得到赞誉,害怕遭人毁谤;渴望永世被铭记,害怕死后被遗忘;渴望死后灵魂永存,害怕人死犹如灯灭。
存在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不存在是我们用尽力气逃离的漩涡。
深海,其实仅仅是深海。
深海恐惧症的存在,其实是因为一旦沉入海底,我们无论肉体还是名讳,都会被世界彻底遗忘。
我们喜欢光明,因为其照映我们的轮廓;我们恐惧黑暗,因为它隐去我们的身形。
存在与不存在的故事,被创造了太久,以至于有人以为是上帝书写的。
这个故事,也离我们很近,贯穿人的一生。
比如我此刻落笔,那么今日的更新便完成了,成功保持日更二十多天。
奇怪,为什么,保持日更,是需要被在意的呢?
有哪一本宪章里写着,保持日更的写手,是成功的,断更者是失败的,这样的明文规定?
但为什么写手圈子里,总是弥漫着这样的氛围,成为了集体无意识呢?
其实,是因为连续日更是人们写作上的共识,而达到共识要求,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注能够强化自己“存在”的感受。
所以,与其说世界需要作家发声,不如说,作家们需要一个强化他们存在感受的机会。
我们无论身份地位角色怎样不同,都有着对“存在”近乎偏执的追求。
而少部分人,为了远离这种集体无意识,又走上了“不存在”的道路。
这种道路,有时被称为顽空或偏空,亦或是断灭见。
有人说,断灭见的人进入了空无一物的状态,也就是全然不存在的状态。
我有另外的看法。
断灭见也好,顽空也罢,其实也是一群追求存在达到极致的人。
通过持有“不存在”的状态,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以达到强化“存在”感受的目的。
不存在和存在,是一体双生。不可能有独立的“存在”存在,也没有独立的“不存在”存在。
任何一种追求和逃离,都是在远离缘起之法,落入边见,失去正见。
日更小事,背后也有无量的缘起。不可不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