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前夜看了这部被朋友反复安利的美国1989年的老电影,号称是他favourite list里的top 15。这的确是部精良的电影,取景自纽约,女主的复古装束、金发笑靥我都很喜欢。唯一的遗憾是看这片时的没碰上合适的心境。
《当哈利遇见莎莉》剧照以前无论看书还是电影只喜欢看有结局的,总以为一个故事既有开头就必须给出最终的交代,是或者不是,yes or no,就像遇见表白一定要给出行或不行的回复,一段感情一定要交代最后男女主角有没有在一起一样。
15年圣诞在蒙彼和朋友一家人去看了一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讲的是一个山西富商在上海发家后离婚,只身带着儿子移民澳洲,儿子长大后寻根而未得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张艾嘉和这个儿子的忘年恋情。一个很纯粹的情感故事,没有结局。电影院的宣传册花了很大篇幅介绍贾氏电影特色,他在法国很有风评,这部片子在当年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这种开放式结局的电影,结束后他们一致赞叹,问我是不是喜欢,我坦言不是太喜欢没有结局的故事,话题就转到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去了。我的惯性思维是评价一部电影时最好能快速抓出故事概况。可我没有找到结局,只感觉花了近三个小时跟导演经历了一段还没讲完的故事,满满的无力感。
《山河故人》剧照2年后,当我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异国生活和对海外华人的观察了解,我逐渐理解了那个山西富商晚年在海景房和其他景况相似的老友喝茶下棋时的孤单与虚无,以及那个孩子望着大海想着自己的母亲和儿时故乡的漂泊感,与世隔绝的确会有种时间被拉长的错觉,效果就像熬夜。那个孩子后来跟年龄能做他妈妈的张艾嘉做爱后像虾一样弓着在张艾嘉怀里哭泣,张艾嘉在餐厅和冷漠的前夫做财产分割谈判后的那一句“曾经那么相爱过的人分开还会不惜飞过来跟你算以前的电费”,我突然想到,这些人都曾经是在中国苦苦奋斗爬上金字塔顶尖的人,他们远走他乡,实现了移民梦,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大写的happyending,但那又怎样呢?真正的生活到底在哪里?生活有没有ending?贾樟柯把这些都揉进了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里,电影最后孩子到底有没有回家,张艾嘉他俩到底有没有在一起,已经不再重要了。
《当哈利遇见莎莉》应该不是法国人(至少是我认识的年纪略长的法国人)所喜欢的电影典型,电影最重要的究竟是故事的完整性,还是带给观众的思考与体验,这是这两类电影的区别。所以当我逐渐适应了后者的思维,我感觉到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并不多,做贺岁电影很好,但以我当时的心境,实在吸收不到他们的幸福,甚至还会觉得荒诞和嫉妒。哈利和莎莉之间从初识看不惯彼此,到成为朋友后的默契,再到相爱走在一起,这三个阶段其实可以成就三个故事了,而两个人一直争执的“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的不含性吸引的友谊”,这大概是我初中时热衷的老话题。我认为友谊里有没有性吸引并不重要,任何长期关系(无论友情还是爱情)想维持下去,双方的默契和理解是最不可或缺的,而朋友关系则是两个原本的陌生人培养默契最轻松的环境,程度到了,再加一点性吸引的调味剂,bon,水到渠成。
有句话说,很多故事没有好的结局,是因为故事还没有结束。经历可以有明显的start-end节点,因为它有时间作载体,但是感情没有。感情是一种存在,后续的过程也许会继续影响和改变它的形态,但没有结局的情感,谁又能否定它的存在呢。或者说,一件已经消逝的事物,怎么保存?梅特林克的《青鸟》里讲到过两个孩子在寻找青鸟途中遇到去世多年的祖父母,被告知逝者得以继续存在的养料是来自人间的思念,这句话震撼我多年,我还记得当时因为想到逝去的外祖父没有信主所以今后我们不可能在天堂相遇的绝望心情,这句话给了我希望。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忘。那些已经过去的moments,放在心里时刻哀悼即可得以保存。
梅特林克《青鸟》封面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祝愿哈利和莎莉保持这种默契继续幸福下去,而我安安静静的当个故事的看客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