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是客栈最为静谧,也最为悠闲的时候。客人早出晚归,有的去逛古城,有的去了玉龙雪山,有的去拉市海,还有的去看丽江千古情,总之这个时候都不会在客栈。午饭过后,喝点茶,叙谈几句,便独上二楼书房。
书房里的书很多,几大木质柜架上面排列整齐,多是旅行、灵心、宗教、生活美学、人物传记、历史文学类,契合旅行的意义。就着和煦的阳光和微风,手捧纸质书籍,是一件惬意的事。
喜欢看纸质的书籍,双手触及纸张及黑色的字体,有一种亲近,仿佛更能抵达文字深处。以前旅行也会带上几本书,装在背包里,随时可以翻阅。在越南旅行的大巴上,看到从欧美过来旅行的人,在昏暗的车灯下翻看厚厚的书籍。车内说话声渐熄后,只听见书页翻动的嘶嘶声。看起来很厚的书籍,很是轻便。后来有了ipad、手机、kindle,很少再带书旅行,很重,也占空间。电子书隔着屏幕有种疏离感,只觉冷漠。家里还是会陆续购买纸质书籍。后来,慢慢适应了看电子书,实则也是因为方便,很多书也免费。遇到好的书籍也会另行购买,放置书架,可以时常翻阅。
二十岁的时候,心里好像装着一整个秋天,对唯美、空灵、纠缠的文字很着迷,看散文、诗词、诗歌、文字美丽的小说。那个时候,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品尝文字。随着年岁渐长,开始浅尝人生滋味,也由此体会到这字里行间的情感、思想。这些年看的书除专业书籍外,多是哲学、佛学、心理学、文学、旅行、美学等类型。觉得人应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从小就被教育努力学习,考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结婚生子。后来发现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并不真正了解,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是读书拯救了我。那段时间开始大量阅读心理学、文学、历史、人物传记,慢慢涉猎到佛学、哲学,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疑问在书里得到了大部分的理解和解决。通过阅读,找到了可以深度对话的益友,找到了可以深入理解和引导我的良师,找到了可以深入通向自我和世界的途径。后来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用思想浇灌和滋养心灵,让生命之树保持独立生长。
在客栈的这一个多月有了大段的时间,这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奢侈的。想着把一些难啃的书,想看没有整段时间看的书,想重温的书,都拿出来翻一翻。以及关于美学的知识系统梳理一遍,来之前看完《美的历程》、《谈美书简》、蒋勋美学系列作品。在书房找到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金刚经说什么》,还有《红楼梦》,鲁米诗歌等。读书,是一件较为私人的事。读什么书,更是跟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和内在特质有关。以前读到会心处,喜欢推荐,后来很少这么做,觉得一个读者遇到一个作者,彼此惺惺相惜,跟交朋友一样,应该是心甘情愿的事,不能强求。但读到新思想,还是忍不住想要奔走相告。一本好书,读者会心甘情愿做它的传播者。
这些年,我深切体会到读书带给我的成长与变化。读书于我,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带来自我的满足;也是对人生经验的拓展与检验,带来反思蜕变。
最后引用《毛姆读书笔记》里的一段话:“我还是希望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去寻找书中蕴含的价值,而不是受到权威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