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我们谈到经济学家哈耶克考虑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国家由它的政府提供属于自己的独特、专有的法定货币,这一定是正确的吗?历史上,政府依靠铸币权从中谋取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如果我们跳出这一观念的束缚,考虑如果允许各种货币同时流通,并保持货币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是否更有利于维持币值稳定?
上文链接如下,读者可点击回顾上次讨论的内容: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哈耶克提出了一个建议:
“共同市场各国,以及欧洲的全部中立国(如果可能的话,以后也可以加上北美国家),通过一项正式条约,互相约束自己不对彼此之货币跨越其边界线的自由交易、以及在其境内合法设立之任何机构同样自由地开展银行业务设置任何障碍。”
“发钞银行“
哈耶克提出了一种“发钞银行”的概念。
假定,我们有可能在世界的几个地区建立几个机构,它们可以自由地发行彼此竞争的钞票。这些银行就将竞相使自己发行的钞票尽可能方便消费者使用, 从而吸引使公众使用他们的钞票。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多家发钞银行相互竞争,发行具有明显差异的、并由不同货币单位度量的钞票,是否能为我们带来一种比现有货币更好的货币?
事实上,发钞银行都有能力调整其货币的发行数量,从而使得公众乐意接受。这是竞争带来的动力。如果发钞行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就有可能迅速丢失其整个发钞业务, 这种恐惧将能提供一种比任何政府垄断所能提供的更强大的保险机制。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仅仅是获取利润的动机本身,就能形成一种比政府发行的货币更佳的货币。
一旦发钞银行向公众证明了,他们所提供的货币比政府所发行的货币更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则人们就会毫无障碍地接受它们所发行的货币而放弃政府的货币。
新货币的出现和使用范围的扩大, 会降低人们对于现有的政府发行货币的需求。如果政府不减少货币发行数量,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其货币贬值。通过这样的过程,不受人们信任的那些不可靠的货币将会逐渐的被淘汰。
控制竞争性货币价值的方法
发钞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其货币价值的稳定。货币的预期价值将影响公众的持有意愿。
发钞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改变货币的发行量:
以其他货币(或证券及其他商品)为工具出售或回购其所发行的货币;
收缩或扩张其放贷行为。
为了加强发钞银行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它不得不将自己的信贷业务局限在短期合约,这样通过减少或暂时中止新的信贷活动,当贷款人偿还发发放的贷款时,货币的发行量就会减少。
利用计算机时刻追踪数据,发钞行能时刻直到自己当时的货币价值,并决定是增加还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方法便是发放贷款或回购货币。
发钞行之间的竞争,带来了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竞争者试图通过承诺某些的好处,比如降低利率,来扩大其发行货币的流通量,这种方式是否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呢?
事实上,发钞行会发现,只要这种额外增加的贷款没有相应的储蓄的支持,这种不良竞争的方式一定会将发钞银行拖垮。毫无疑问,人们都会非常积极去借贷一种利率较低的货币,但他们恐怕也都不会愿意持有这种发行量不断增加,价值不断减少的货币。
发钞行最终关注的关键问题是:使自己的发行的货币的流通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并能不断增长。而这一问题的核心不是公众借贷它的需求,而是公众持有它的意愿。
价值稳定的货币
上文中我们提到,发钞银行试图发行一种价值稳定的货币。
那么,什么样的货币可以称作是价值稳定的货币?
当我们用“价值”一词来形容货币时,我们是指以该货币来衡量的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大幅度变化,或者说变化很小。
如果一定数量的货币能够买进的大多数商品的数量减少,只有少数商品数量增加,则我们称该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如果可买进数量增加的商品与减少的商品大致平衡,则称该货币的购买力不变,即价值稳定。
人们倾向于持有一种用商品来衡量的,且币值稳定的货币。这是因为,币值稳定能够使不同方向上的失误在总体上相互抵消,从而有助于人们将价格波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小化。
事实上,用广泛交易的商品,如原材料、粮食及标准化的工业半制成品的价格来衡量货币的价值,是较为科学的。这些产品的价格的优势在于,它们的价格信息会被及时地公开,使得人们能够据此估计价格水平波动的趋势。
为什么不会用消费品的价格来决定货币的发行量呢?
经验证明,在货币量的变化与消费品价格水平的波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滞后期。滞后期的存在会推迟发钞行对于货币流通量的调整,也会影响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预估,进而导致价格波动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就原材料而言,由于时间滞后要短得多,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及时地采取预防性措施。
货币政策或许不需要存在
当发钞银行竞争着发行货币时,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政府发行的货币的市场份额减少,其对于货币流通量的控制减弱,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不复存在。而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发钞银行,在竞争的机制下,将比央行更认真的向公众服务。
哈耶克认为,货币政策不是萧条的救星,而是萧条的根源。货币不应该是一种政策工具,而应该是市场调节的一部分。竞争性的发钞银行机制,有助于复原货币的本来面貌。
市场经济众多的不稳定,正是因为货币这一重要因素不受市场的调节,而智能手机垄断性机构的调节。央行无论策略多么科学,它都无法获取市场所有的信息。即使它希望保护公众利益,它也会因信息不充分而受到局限。另一方面,政府往往还需要照顾某些集团组织的利益,以获取更多地支持。这也使得政府的政策往往有失公正,无法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发钞银行机制使得政府不再具备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央行将消失,取而代之是部分发钞银行逐渐承担央行的职能。固定利率也将消失,利率将完全受市场因素调节。只要每家发钞银行在放贷时,都致力于不断调整其货币的发行量,保持其货币的购买力稳定,那么发放贷款的利率就是市场调节的利率。利率将由市场中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均衡来决定。
发钞银行机制的前景
哈耶克认为,一旦这一机制完全建立起来,会同时存在多种被广泛使用的货币。在各个区域中,会有一两种货币占优势地位,但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隔,区域之间交叉的地方将有相邻区域的多种货币同时流通。
大多数货币的价值依据都会以类似的一篮子商品的价格为基础,其短期内的相对价值浮动幅度很小,很可能比今天最稳定的货币之间的浮动幅度还小,但可能会比基于真正的金本位下的浮动幅度要大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货币会逐渐趋同,它们价值依据的商品组合也将趋于相同。
当一种货币不幸丧失其价值时,他们可能会丧失自己的全部现金,但他们仍将保有自己的债券投资、抵押权及类似的债权。 即使在碰巧某些发钞银行破产,它们的钞票和存款变得毫无价值的时候,债券及其他长期债权的投资组合,可能依然是非常安全的投资项目。
笔者感悟
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哈耶克不断向我们强调了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货币的发行不应该是政府垄断的特权,而应该交给市场来处理。发钞银行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竞争着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货币,正是市场调节的体现。竞争机制要优于政府垄断机制。
政府掌握的信息有限,政府政策也受到众多利益集团的控制,其所采取的行动相较于市场的自由调节而言,局限性很大。政府的垄断,使货币丧失了其反映市场信息的功能。此外,在发钞银行竞争机制下,市场过去的种种问题,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都能够有所缓解。
哈耶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值得我们辩证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中关于货币的起源以及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关于国家信用对于货币地位的影响,可以参照二战后美元的崛起与衰落,具体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各位关注我的公众号:【读书以求自由】。后续我会为大家带来更多读书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