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出生于盛唐时期,见证了唐朝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作为一个诗人,他拥有一颗比平常人更加敏感的心。看见自己的国家一天不比一天,百姓苦不堪言,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起兵叛唐。杜甫刚好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悲惨情景。百感交集,写下这首留名千古的爱国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家已然破碎不堪,唯有那山河常在。春天又到来了,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草木如杂草般乱长着。感伤国难时,看那花都在痛哭流涕。那声声鸟鸣悲苦而响亮,更是使人心惊恐。连绵不断的战火啊,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封封家书比千金万钱更加重要。本就不多的白发如今因愁绪更加少了,好像连簪子都带不住了。
杜甫看到这熟悉的京城已被铁骑踏的不成样子,春天不再有属于春天生机勃勃的模样。眼前发生的一切让都他难以接受,这可怜的人呐!如果我们就是此时此刻看着城中一片废墟的杜甫会怎样想呢?又或者看到今天的叙利亚,以色列等地频遭袭击,看到那里的人们骨瘦如材,没有遮风避雨的房子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那时的境地应该于此差不了多少,甚至更苦、更难。这情景虽与我们无太大关系都难免会心痛不已,何况是看到自己国家破碎的杜甫?杜甫面对这样的情景,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感慨。这“破”与“深”二字更是用的十分巧妙,形象恢复了当时的情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花鸟本不懂人间的悲欢情仇,可是杜甫却说连它们也溅泪,惊心。也就加深了当时情景的悲剧性。也让人愈感无奈。“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此时战火已然延续了三月之久,对于妻离子散的平民老百姓来说,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比什么都重要 。这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性命是多么卑贱,死亡人数是怎样之多、之广。也许昨天还一起逃难的朋友、亲人,今天就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更多的是音信全无。平安,是多么难得啊!这残酷的战争摧残着疲惫不堪的人们。杜甫推崇儒家思想,自然是看不得这样的画面。烦闷时就挠挠头,头发竟然稀少到连簪子都带不了了。头发越来越少代表着烦闷次数之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这便是“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忧国忧民,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痛恨。整首诗营造的画面感生动形象,把当时的情景充分展现出来。爱国的情感也因此从字字句句中流露。使读者感叹这大悲之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