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一) - 草稿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一) - 草稿

作者: 两棵树_6793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23:38 被阅读0次

    该书第一章是《生活的意义》。

    人类是大地母亲所孕育的千万种生命种之一,我们和周围的一切生命在一起才构成这个世界。既然我们生存的前提是这个世界存在,那么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必须与外界紧密相连,应该贡献并与他人合作。孤立的自我意义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在宗教和政治中已经得到印证。(诗歌体: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数学体:个体×世界=健全人格+美好生活;知音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基于此,我们再来解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人表现平庸,不喜欢交朋友,他认为自己是为活着而活着,自我封闭以减少社会交往成为首选。一种是交友广泛,人脉极强,左右逢源,事业有成,他认为活着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即使出现的困难也能使他充满超凡的勇气。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封闭自我 ,隔离外界⇒平庸且痛苦;开放自我,为他人服务⇒边创造边快乐

    那我们自然要追问,哪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又过得不快乐呢?原因呢?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基本理论:在儿童发展的前5年,他们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和这个社会的看法,已经有了一套固定行为模式去对待一切事情。在今后的生活中,只有受到挫折,才会触动思考,才可能发生改变。而成年中的失败者,大部分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就对人生定义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比如:1.身体残疾者。身体的缺陷招致他人的嘲笑、同情或挤兑,这其实是在一次次的提醒本人他的缺陷,语言的牢笼将其桎梏。他反而会放大自己的缺陷,无法不以自己为中心。从而与他人隔离,也认为自己无法为社会贡献,陷入恶性循环。在他人的言辞中习得我是一个无用的人。

    2、溺爱。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只索取不付出。在脑海中除了自己别无他物,根本不懂与人相处。在童年时期习得的是人生的意义永远第一,自己至高无上。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不会为社会贡献,还很有可能会成为危险人群。因为他们一旦得不到他人的关心和呵护,就会认为有人在背后进行攻击。非常极端。从父母的溺爱中习得只索取。

  3、冷落。被冷落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和互助。所以,在生活中,他既不会关心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自然难与他人合作,为这个社会贡献。他如同生活在一个阴冷的冰窖。所以母亲一定要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感受到自己的依赖之情。他才会把这种感情范围括大至周围每一件事物。

      个人体会:热爱生活是必须的。利他也要利己,把个人选择与服务他人结合起来。与他人合作不等于仰人鼻息,他人的肯定和欣赏不能成为别人控制自己的遥控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一)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rf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