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新建的成长群里,我和一位素未谋面也未曾相识的同学有一些观点不同带来的语言对抗,在反复提醒和说明群规却感到对方不想接受甚至不断挑战之后,有一些烦躁,直接将其抱出群。这位周先生应该是带着情绪出群的,他通过微信给我发来很愤慨的语言,我直接将其拉黑明单。这是我在社交网络上第一次有这样拉黑对方的行为。这让我停下来回顾这个过程,看看下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会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萨提亚女士在生存模型中定义了自我,他人和情境。也就是说,行事为人,当我们应该同时照顾到这三个部分的时候,整体和和谐。回想昨天,这个过程,我照顾到了自己和情境,但是没有照顾到他,而他照顾到自己的需要,没有照顾到对方(群主)和情境(群)。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有情绪升起来的。一个原因是我是一个非常在意界限的人,既然发布了群规就是在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说明了我们的初衷,更是设立这个群的服务的范围和宗旨,让认同这个设置的朋友能够共同构建比较安全和愉快的互动环境。而周先生不在这个部分和我同频,顾左右言他,挑战群设置,不尊重情境和他人,这让我感觉到不舒服。其二,昨晚8点我有一场对某区域一线疾控同仁的课程,正在紧张备课中,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听他分享和我们聚焦的主题无关的部分,所以就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结束了这个互动。
他有情绪我是能感觉到的,我后来就是在思忖他这个情绪想告诉我们什么。我在回顾这个过程中发现,如果我一开始语言可以调整一下,也许双方的情绪不会发展这么快。当我发现他随意发和主题无关的小程序时我就严厉制止了,开始以为是不良广告,而实际上是他想推广的人格学,就有点过度反应。结果当然是引发了他的不服,伤了他的自尊。我此时是能看到他特别想要推广他崇尚的人格学的用心,也许他在这个方面真的有研究。我只要告诉他也许这门知识很好,但是抱歉,每个群都有自己的主题定位,放在这里不太恰当,请他到更合适的地方去推广,效果会更好。我想如果我当时能表达这一点也许他不会有这么大情绪。老师说的三个不做,昨天做了伤自尊这个部分。汗!
这是我在昨天这个事件中的一个复盘和觉察。而推动我去做这样复盘的,就是我的情绪和他的情绪。我们和林文采博士在她的心理营养亲子工作坊中学习情绪管理,知道情绪是生而有之,情绪是感受的外显,情绪是一种能量。就是双方情绪的能量推动我去做更多的觉察,而改变和成长才有可能发生。
因此大家也可以看到学习成长之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止境的,即便是很多成功的导师(不是说我),每天也是要面对新的课题。像我们,因为想和我们的萨提亚同学一起传播林老师的学问,在疫情期间打造公益课程作为一个福利分享给需要的朋友,所以我们放下谨慎,尝试允许陌生朋友加入方式建立的学习群,那我们就要面临出现因信任感带来的挑战。而这反过来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让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调整。
把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和话题分享给大家,欢迎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