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去创造一种叙事。但修行却是,我们能超越自身的局限,看见众生的悲欢,并对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葆有悲悯。
﹉﹉﹉﹉﹉﹉﹉﹉﹉﹉﹉﹉﹉﹉﹉﹉﹉﹉﹉﹉
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爱是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上一代人的使命的延续。
﹉﹉﹉﹉﹉﹉﹉﹉﹉﹉﹉﹉﹉﹉﹉﹉﹉﹉﹉﹉
人性本复杂。以前,老人常说人大多时候三分善念,三分恶念,三分糊涂,一分天命。正与邪往往只是一念之间,有的时候做鬼做人也由不得他自己。
﹉﹉﹉﹉﹉﹉﹉﹉﹉﹉﹉﹉﹉﹉﹉﹉﹉﹉﹉﹉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文凭,贴上一个标签,把他送到流水线般的社会,却不管他的叹息、悲哀和快乐。——黄灯
﹉﹉﹉﹉﹉﹉﹉﹉﹉﹉﹉﹉﹉﹉﹉﹉﹉﹉﹉﹉
“道德之上,要有王法。宽人之前,要有规矩。”
﹉﹉﹉﹉﹉﹉﹉﹉﹉﹉﹉﹉﹉﹉﹉﹉﹉﹉﹉﹉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过:“不要轻易介入他人的因果,你改变了他的人生,那因他所产生的冤亲债主便会朝你扑来。”
不介入他人的人生,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避免自我感动。
﹉﹉﹉﹉﹉﹉﹉﹉﹉﹉﹉﹉﹉﹉﹉﹉﹉﹉﹉﹉
人都会死的,我们会在时间另一端再见面。
妈妈也需要被养育,而这可以是所有人的责任(她的老公,她的婆婆,她的孩子)。
《我能拯救所有人,中国女孩除外》
﹉﹉﹉﹉﹉﹉﹉﹉﹉﹉﹉﹉﹉﹉﹉﹉﹉﹉﹉﹉
米兰·昆德拉说过:“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自己选择的终点。”
﹉﹉﹉﹉﹉﹉﹉﹉﹉﹉﹉﹉﹉﹉﹉﹉﹉﹉﹉﹉
《莫要自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如果他人的声音是一把利剑,那么过度自责就是伤害自己的第二把利剑。在痛苦里太过纠缠,最终折磨的还是自己。只有停止自我攻击,才能将自己从他人质疑的沼泽中拽出来。
﹉﹉﹉﹉﹉﹉﹉﹉﹉﹉﹉﹉﹉﹉﹉﹉﹉﹉﹉﹉
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过这样一段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有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者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够替别人开门。
﹉﹉﹉﹉﹉﹉﹉﹉﹉﹉﹉﹉﹉﹉﹉﹉﹉﹉﹉﹉
人都会死的,我们会在时间另一端再见面。
﹉﹉﹉﹉﹉﹉﹉﹉﹉﹉﹉﹉﹉﹉﹉﹉﹉﹉﹉﹉
妈妈也需要被养育,而这可以是所有人的责任(她的老公,她的婆婆,她的孩子)。
﹉﹉﹉﹉﹉﹉﹉﹉﹉﹉﹉﹉﹉﹉﹉﹉﹉﹉﹉﹉
助人的愿望需要以助人的能力为基础,愿助人的时候谨慎从事。
﹉﹉﹉﹉﹉﹉﹉﹉﹉﹉﹉﹉﹉﹉﹉﹉﹉﹉﹉﹉
即使是只能每天一小步,也能缓缓向前。
——《裸泳》
﹉﹉﹉﹉﹉﹉﹉﹉﹉﹉﹉﹉﹉﹉﹉﹉﹉﹉﹉﹉
胡适先生曾辨析规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希望人人能够先讲规则,道德自然回归,如果空谈道德而不讲规则,道德终会堕落。
﹉﹉﹉﹉﹉﹉﹉﹉﹉﹉﹉﹉﹉﹉﹉﹉﹉﹉﹉﹉
给自己一些时间,原谅做过很多傻事的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过去的都会过去,该来的都在路上。——德卡先生
﹉﹉﹉﹉﹉﹉﹉﹉﹉﹉﹉﹉﹉﹉﹉﹉﹉﹉﹉﹉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亲爱的弗洛伊德》
﹉﹉﹉﹉﹉﹉﹉﹉﹉﹉﹉﹉﹉﹉﹉﹉﹉﹉﹉﹉
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理论:个人构念论。意思是一个人的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等等形成的观念。当一个人在惯性思维中越陷越深,思想就会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缺乏创造力。于是就有了爱默生的那句名言:“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固执。”
﹉﹉﹉﹉﹉﹉﹉﹉﹉﹉﹉﹉﹉﹉﹉﹉﹉﹉﹉﹉
余华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
﹉﹉﹉﹉﹉﹉﹉﹉﹉﹉﹉﹉﹉﹉﹉﹉﹉﹉﹉﹉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说: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在穷极一生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价值感。”
﹉﹉﹉﹉﹉﹉﹉﹉﹉﹉﹉﹉﹉﹉﹉﹉﹉﹉﹉﹉
在《一辈子不生癌》的秘密中,当过协和医院的医生,也出版多本书籍的杂家冯唐这样写道:“得癌症的第一相关因素是基因遗传,在基因上,众生从来没有平等过。第二相关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大过自己身心能够消化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