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04| 输出式阅读——不输出,不读书

04| 输出式阅读——不输出,不读书

作者: Rita2219 | 来源:发表于2022-05-13 19:40 被阅读0次

    教你如何仅用10分钟时间,就能读完一本书;再用30分钟,输出为自己的读书笔记。简言之,用1/3内容阅读法,在一小时之内即完成一本书的输入+输出。神奇吧?但是做到却不难。贵在持之以恒的坚持。

    无论你是不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你一定像我一样遇到过下面的困惑:

    1.拿起一本书,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看,又实在提不起兴趣;

    2. 立下Flag,一年读XX本书云云。一本书不把每个字都看清楚就不算完;

    3. 用电脑笔记,每一页都读得很细,可是读完后如同指尖流沙,几乎什么也不剩下。

    ……

    以上种种问题,无异于读书人的拦路虎,不解决掉不仅会影响阅读的效率,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还会打击我们的阅读积极性:我相信有不少人甚至怀疑过自己可能天生不是读书的料。面对没时间读书、读书慢、读书记不住的问题,暂且不要悲观,有一些方法说不定能够帮到你。

    当然,对于“全脑快速记忆”、“倍速影射读书”这些方法,我没尝试过。资质平庸,能力也确实匹配不上这些高尖端的速读、速记方法。仅就昨天读过的这本《输出式阅读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作者:【日】尾藤克之)中所提及的观点,再结合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来聊一聊普通人可以快速用起来的快速读书方法。

    输出式阅读法 [日]尾藤克之

    一、炼就慧眼,快速识别出书中的关键内容

    在读书上,效率固然重要,但态度最终决定成败。现在是时候改变自己对读书的态度了。摒弃只有从头读到尾,只有一页不拉地苦读下去才算读完一本书的固有观念。一本书只读一半,甚至于只读30%算不算读完一本书呢?当然算,只要你读出了这本书中对你有价值的部分。

    1. 一本书哪怕只读30%,甚至是20%,也能算读完

    根据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对于绝大多数书籍而言,80%的关键内容仅是由20%的部分贡献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双慧眼能快速识别出这些重要的内容。这和读者的阅读目的、专业经验、人生阅历以及阅读经验息息相关。一本书你想读出哪些内容,先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设定好目的之后,也不要急于马上从第一章读起来。为了抢时间,忽略阅读目录和前言,就像建房子之前不先设计图纸一样。目录给出了一本书的框架,它帮你快速识别出哪一部分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一部分将可能是作者论述的重点。幸运的话,你还可能了解到作者的写作逻辑是什么。而前言则告诉你这本书将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帮你预先判断是否要继续读下去。

    2. 读完第一章发现读不下去时,允许自己果断中止

    首先,这里所说的阅读,都是指为了获得乐趣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业余阅读,并不包括那些为升学、考试等而做的专业性阅读。业余性的阅读,无论是为增加见闻,扩大视野,还是陶冶性情,最终都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享受阅读过程,收获阅读乐趣。

    (作者在这本书中主要以商务型和实用型的书籍为主,因此这里所讨论的观点和方法也主要针对这类书籍。至于文学作品和一些专业著作,以后会结合其他书及经验再论述。)如果你阅读的是一本Self-help book,经济学类或商务类的大众化书籍,在读完前言和前两章以后,基本上全书70%的重点内容已经呈现出来。这些内容已经足够自己判断要不要继续。

    如果这时发现自己还是读不下去,那不如就此放下这本书。可能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不适合你理解,也可能背景知识累积不够,达不到阅读这本书的水准。与其皱着眉头强迫自己继续啃下去,莫不如及时中断,换一本有趣的书来看。时间有限,有限的时间要用在有趣的阅读上。

    二、选对书+用对方法,才能高效阅读

    阅读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见识、认知能力,甚至于为人处事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广泛阅读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在如此繁忙的当下,怎样迅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1. 选对书,不盲目跟风选书

    虽然说通过前言、目录以及前两章内容,能帮自己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但是现在出版物的极大丰富,数量之多,已经不允许我们随随便便、不加思索地一本一本地去做判断。在决定读目录之前,不妨就用一些方法先筛选一番。

    豆瓣是一个好工具。对一本书感兴趣之前可以先行在豆瓣上查一下这本书的评分。如果高于8分,再结合评分人数又比较多的情形,那就说明它的口碑确实不错,这时倒可以放心地从前言、目录、前两章开始读起来。但是如果评分人数比较少,只有零星几位,而给出的分值比较高时,还是要谨慎一点。去看看作者简介,也可以看下其他人的书评、书摘,再决定要不要开始。

    2. 1/3阅读法,事半功倍

    如果现在你手里的书恰好是一本实用型的书,你倒真的可以试一下作者在书中推荐的快速溶阅读法:每页只读左边1/3的内容(前提是这本书是横向排版,阅读顺序由左向右),10分钟翻完一本书。基于视力扫描后,大脑具有自动修复错误及补充残缺内容的功能,该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这个可行性是有前提的:一个是书籍要限定前面讨论的那几类书,不适用于文学作品或专业作品。后两类作品,恐怕逐字逐句阅读都未必能悟出其中精华,更不要提每页要忽略掉近2/3的内容。比如像《红楼梦》这样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经典巨著,错过一个小人物的对话,恐怕都不能理解通透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最终结局。

    因此一本书要读多少内容,要以多快的速度读完,还是回到初心:阅读目的是什么,读的是什么作品。对于用20%内容就能呈现出80%精华内容的书来说,不妨真可以尝试每页只读1/3的内容,10分钟快速翻完的策略。

    3. 视力所及,口不作声

    想要加快阅读速度,千万千万不要默读。视力扫描的速度远远快于默读的速度。如果阅读时不自觉地总是在心里默念出书上的文字,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阅读速度。

    另一本介绍速读方法的书介绍说:阅读时眼睛用Z字形在文字行间扫描,不给嘴巴默读的反应时间。现在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视力只聚焦在每页左侧1/3的每行文字中间(是聚焦在空行上,用余光去扫上下两行甚至多行的文字,速度会更快,但也更加考验阅读能力),视线沿Z字形斜向下方快速扫描。这时再看下读完一本书用时几何?一定比以前快很多吧!

    三、 以输出倒逼输入,以输出强化输入

    其实快速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让自己尽可能地好读书、读好书。但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呢?在于让身心享受乐趣,让精神世界充盈,甚至于可能会用更积极的力量去影响周边的人。

    一味追求阅读速度的一个弊端就是:读得太快,忘得也多。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困惑:读完一本书以后,根本没办法向别人推荐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根本没记住内容。或者,读过也就读过,后面再翻开这本书时,就像以前没读过一样,这很尴尬。

    因此好读书者,必然“燕过留声”,必然留下些痕迹,让自己的输入更加有意义。这些痕迹,不妨统称之为“输出”。输出的方式很多:最直接的是在书上(或电子阅读器上)直接批注,最有效的则是写成文章分享出来。

    1. 用笔记录,用心思考

    虽然电子化笔记有记录简便、多平台共享、能随时查看的优点,但是它也容易中断阅读过程,分散你的注意力,导致阅读的心流被阻塞。试想下,刚刚进入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时,还没来得及乐享其中,为了一个感想或是一个句子,要切换到电脑上记录一条电子化笔记。这时阅读过程和心流都被迫终止,是得不偿失的。

    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即同时圈圈画画,或标记一段精彩的文字,或写下一句自己的感言,是很有道理的。同步的秘诀还是在“动笔”上,这是最简单、最不容易打断自己思路的一种做法。有笔记的书页上折一个小角即可。相对于在电脑上记电子笔记,切换一下看似也很简单,但每次重新聚焦在书本上都要多浪费6秒钟。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划归为时间上的一点损失,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我们阅读时已经达到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流畅状态。

    把笔记直接记在书上(电子书的话直接划线标注或添加标签),第一次快速读完会有很多内容来不及消化,也会有一些重点内容容易遗忘。笔记的好处就在于,第二次重温时不必通读全书,只需浏览一下当时的笔记就可以了。及时复习自己的笔记,比如第二天复习,它能帮我们记忆其中100%的内容。

    2. 最好的输出是,分享出来给大家看

    虽然现在我还做不到像作者所说的,30分钟内就把读书笔记输出出来的效果,但是昨天看完这本书,今天即分享,算是我确实认同了作者的“以输出作为目标的阅读方式”的这一重要观点。

    摘抄、读书笔记都是优秀的输出方式,都能加深自己对书籍的理解,但为什么要选择分享到网上?因为这是最佳的倒逼自己的方式。就像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一门课程、掌握了一个技巧,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教别人:能用自己的话把一件事说明白、说透,才是真正掌握了。

    分享的过程就是教授的过程,需要一连串的努力:要大量回忆书里的内容,翻看当时的笔记,重新组织语言,思考布局的的逻辑……从阅读输入到分享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输入为自己的输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坚持输出既巩固了输入,又提高了写作。因此说,不输出就不读书,而最好的输出,就是写成文章分享出来。

    突然感觉身陷疫情重灾区,遭遇种种不自由。但时间上给予了自己读书的自由;读完一本书后,思想上又有以上这些顿悟。惟愿,自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4| 输出式阅读——不输出,不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tm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