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书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有些书只有到了一定年龄,经历过挫折、坎坷以后,才能品味出其中奥妙。例如《道德经》,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书籍,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你狂躁不安的心,瞬间平静。
在我26岁那年,就曾拜读过陈鼓应教授的《道德经》,读过以后精神飒爽,仿佛有一种重生的感觉。转头望向市井中,车水马龙的人群,曾孤傲的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精神世界的顶峰。但是好景不长,仅过了一个星期,我就将书中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浅阅读,它没有给你注入能量。
虽说总是不断忘记,但对《道德经》的钟情始终没有减少。在过去的6年中,每当遇到人生挫折,或者是心静不下来到时候,我总会忙中偷闲,拿出此书再次翻阅,感悟其中的道理。
《道德经》中的“道”是一个源起。由一个“首”和一个“走之”组成,“首”代表着脑袋,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走之”代表着行动。老子在告诫我们,要想实现“道”的理念,就要遵守“知行合一”的自然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在这六个字当中,我很喜欢白岩松的解释。他把这个六个字,用逗号分成了三个词。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一个全新的解释。“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人说对(道可),有人说不对(道非),这是常理(常道)。。。”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两会”期间特别强调的房价调控问题。习主席明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直接影响着房价的走势。那对于这个规定,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对于没买房子的来说,这是一个好事,大家伙都鼓掌表示同意;对于前几年已经买房子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攒了一辈子的房款,刚买上房突然房价下调,这就等同于自己的存款瞬间贬值。这就说明,不管是一个政策的出台、还是规定形成,总有人说好,总有人说不好,这是常道。
“上善若水”。这是我们熟悉的词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一个人不去争权夺利,争名争财,他不会有任何事情。
“不争”是不是意味着“无为”?当然不是。它代表只要你不争,就没人能和你争,也没人争得过你。刚开始的时候很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为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的个体,好比前面有一块肉,假如你不去挣抢,那么别人就会挣抢,如果你抢不到,那么你就要饿着。这是人类进化论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必然选择。
后来经过岁月的洗礼,才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不争”并不代表“无为”,它代表争的方向不同。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当你看见前面有肉,这并不代表其他人没有看见,当很多人盯着这块肉,大家伙都上去疯狂的争抢。此时出现两个问题,一、你能吃到几块肉?二、你能确保自身的安全吗?
那你应该怎么办?争,那些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争,极少数人用智慧获取的;争,其他人想争也争不过你的,这才是你要努力的方向。
这就比如,当抖音没火的时候,你去开发、利用抖音赚钱,这是可以的。但是当大多数人都利用抖音赚钱的时候,其实这里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了。所谓上善若水,水的特质,就是利万物而不害他,愿意去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然而这正是机遇的所在。
皆美不是美,无私为大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按照传统的翻译就是,当你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是丑;当你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是恶。
换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皆美不是美。例如,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经济的需要,社会上形成大搞搞慈善的风气,许多商人、社会名人甚至是娱乐明星,为了张榜立新、吸引关注,大肆搞慈善活动,而此时就出现了诈捐、冒捐的行为。同理,当众人都以某种行为作为美的标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美就出现了。
我时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性中的“私”和国家、社会要求的“公”,应该怎样有效的结合?首先,人性中“私”是不能消除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次,要执行社会中的“公”,必然要考虑人性中的“私”。最后,要想执行社会中的“公”,所有的决策出台,必须建立在对人性更透彻的了解上,顺应它、引领它。
无私为大私。“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滋润万物,让万物一年四季生长轮回,最后成就了自己的长久,天地长久。
这让想起四个前去世的篮球巨星科比。科比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取得的成就,更在于他对篮球事业的奉献。每当有人前去请教科比的篮球技巧和比赛方式,他都会言无不尽的教给地方,甚至给予对方更多帮助。当你累了,他会鼓励你;当你有麻烦了,他会前去帮助;当你想去请教他时,他会把主动把自己的技巧传授给你。直到今天,很多球星和球迷都会眼睛湿润,因为人们怀念他。
理性的想想,科比没有问题吗?没有犯过错吗?太多了。但是人们似乎可以忘掉,甚至都不愿意追究,就是因为科比的为人处世、和对他人的无私奉献。无私为大私,成就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