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合校,我有幸再一次走进三楼的录课室上一节公开课。每当我走进这个教室,总会有太多的情绪。
回忆满满当当,似乎数也数不清却又历历在目。我在这里上的第一节课是《望江南》,好多老师对我的记忆甚至还停留在这里,他们总会和我说起那个穿着红色长裙诗意满满的我。还记得教材换新之后,删去了《望江南》,有老师开玩笑说没有听我这节课的人将要遗憾了……
我或许就是从《望江南》开始,有了上公开课的自信。也大概是从这一节课开始才真正的沉下心来钻研教材,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于是,后来我也在这里上过如诗如画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关雎》《饮酒》《回延安》之类能够代表个人特色的课。
那些年毕业班忙忙碌碌,却也在研究反思中不断收获着。有一天,我的师傅说我应该去尝试不同的文体,应该让自己能够对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都心中有数。于是,我又一股脑儿钻了进去,开始研究各类文体的上法。常常为了设计一节成熟的课而绞尽脑汁,可以说是梦里梦外游都走在文本理解之中。
跳出诗歌以外,我在这里开始挑战不同文体的公开课。记忆中最失败的大概是《傅雷家书》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了。没有多大本事,还把这两类文体两篇同时进行了。幸运的是上《傅雷家书》时借的是我师傅的圆梦学子,那堂课里纵使我缺少了太多太多的自信与对核心问题的理解与提升,但却遇见了一些给力的孩子。他们的优秀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不足。然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以及普普通通的孩子们,课堂索然无味。我在成长,却也败给了无趣的文字,诗意在这里荡然无存。
我也上了《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之类文言文。曾经听了实验中学一位老师的《小石潭记》,我寻着优秀的足迹开始挑战我最不拿手的文言文。果然,最不拿手也就最没有底气,课堂不至于糟糕透顶,但也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因此,后来我在文言文上下了很多的功夫,但愚木脑袋依然不太开窍。所以,直到现在我最怕的还是上文言文。
身为语文老师,迅哥的文章怎么能错过,我也带着孩子们在这里走近平桥村感受了迅哥的美好童年。还记得《社戏》最需要我改进的就是板书了,我常常因为个子不高而不太敢写板书,就怕写的低了不美观。然而,这个问题还真被大家拿出来当重点说了。所以,我后来喜欢上了画画式板书,中间写一点,刚好够得着。
写到这里还想起了《敬业与乐业》,不记得是哪一年了,上课突然都变成现场抽课。我就从学校到县里都抽了《敬业与乐业》,还获了个不小的奖。因此,当时有人调侃说,我终于一路靠着敬业走上了赛教巅峰。
其实,不然。我最后从县里到市上靠的却是《蒹葭》,直到此时仿佛又回到了原点。那一年,要合校,我在办公室,有太多教学之外的工作了,几乎顾不上好好研究公开课。但,也许是日积月累火候到了吧。没来得及好好准备,小手一抽打开竟然是《蒹葭》。那种心情真的就像中彩票一样美好,结果在诗歌面前,果真成功了!
后来到了延安市实验中学参加赛教抽了《老山界》,革命体裁是头一回上,竟然是最关键的一堂课。得了86.86,获得市级能手荣誉。荣誉到手之后已在朝阳,这时,我幸运地成为了骨干,开始承担示范课。尝试了《谈读书》之类新课,获得不少好评。
如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校园,在曾经上了无数节公开课的录课室上再次合校的示范课。带着尝试、挑战与突破的目的选择了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我想,以我的风格课堂应该是活跃而激情的。然而,我想终归只是我想而已。带着毕业班,为了赛教上了各个年级的课,也都是临时借别人的娃。现在想来还确实没有带着初一的小朋友上。
今天,带着我的亲娃。没想到小朋友们紧张到全程腰板挺直,端正的坐着,好歹不敢举起小手。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胆小把我给整了一个蒙圈,整个课堂强颜欢笑,全靠好心态与那些才华横溢,志趣相投的宝宝撑着。课毕,除了孩子的紧张,我也扎实反思自己。有幸从初一开始,就要沉下心来,放低姿态了解孩子,利用真实学情,吃透教材在提升点拨上下狠功夫,与孩子们共成长,当然也要积极鼓励静等花开。
我愿意相信,当我再次走到录课室,一定是热烈而诗意的。孩儿们,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