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狩野纪昭和他的同事以用户满意度为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论,用于提高企业服务,这个方法论最终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换言之KANO模型的正统名字是:狩野模式。在当时的背景下,互联网尚处于开荒阶段,还未抵达应用阶段,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互联网没有关联的狩野模式,现在成为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
狩野纪昭:1940年出生,日本教育家、作家、咨询顾问,1982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2006年退休,他和互联网、产品经理没有任何关系。
下面是我对KANO模型的理解,欢迎吐槽:
1.KANO模型定义
KANO模型是狩野纪昭教授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一种工具,与产品经理的贴合度非常高,于是这样的一个非产品行业的教授所发明的工具,成为了产品经理们的方法论。
KANO模型里,将人们对某物的需求定义成了五个层次,包含: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需求,接下来针对每个层次需求进行分析。
2.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是基础性需求,理所当然的需求,也是用户认为“必须要有”的功能。如果“没有”,用户就会很不满意,如果“有”,用户也不会为此感到满意,毕竟此类型需求属于“理所当然”的需求。
3.期望需求
期望需求此类需求与基本需求恰恰相反,通俗的讲,如果“有”,则用户会感到满意,如果“没有”,用户也不会感到失望。
4.兴奋需求
所谓兴奋需求就是“超出预期”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期望需求的升级版,有时候我们会提到超越用户预期,以及挖掘表面需求背后隐藏需求,便是指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用表面和背后来讲,期望需求是指用户表面的需求,兴奋需求则是指背后的真实需求。
5.无差异需求
无差异需求是指有没有都无所谓的这部分需求,不论提供或者不提供,对用户体验无影响,换言之:即使不做,用户也不会不满意,这部分需求往往是我们工作中要避免的“多余工作”,避免无差异需求的原因为减少占用我们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资源。
6.反向需求
从反向需求是指少数派需求,我们在做需求分析时需要考虑需求的使用面积,并且在做优先级划分时,也需要按照影响面积来考虑,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为首要目的,与这个原则相反的,便是反向需求:只满足少部分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差异需求的升级版,我们所谓的无差异需求是做不做都没影响,反向需求恰恰是做了就是会产生负面影响。
7.产品经理如何正确使用KANO模型?
文章开篇大家都已经了解KANO模型并非互联网特有的一种方法论,实际上KANO模型适用面积远远超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面积。讲述五个层次需求的同时,身为产品经理的我们需要自省,在工作中是否真的掌握KANO模型:
(1)想一想,有多少时间耗费在无差异需求和反向需求;
(2)不断做兴奋需求和不断做基础需求,多做兴奋需求成长更快,能够更好抓住机会,切忌满足于基础需求;
图1 - KANO模型矩阵 图2 - KANO模型层次解释 你点的每个“点赞”,小芝士都当成了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