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上学,事上练
随时能回到最清澈的自我,这是儒家的状态,当然在现代生活中也是比较难的境界。用佛教的话讲需要大福报,需要心上有功夫,需要不断的练习。即便是可以做到,想达到通达自然的状态也是需要累积的。
一行禅师也在书中提到过一位妈妈,她表示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作为自己的时间。稻盛和夫有一个著名的书《活法》,工作即修行。其实要论源头,就是从王阳明来的。有一个县令拜王阳明为师,来上王阳明的课,听得眉飞色舞,非常高兴,过后他垂头丧气地对王阳明说:“你讲那些都非常好,我也希望努力去做,但是你不知道作为一个县令,千头万绪,诸事缠身,我在县令这个工作岗位上,没办法像你说的这样修行。”
王阳明立刻一笑说:“我什么时候让你在课上修行了?我说的这些本身就让你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行。你只有在你县令的位置上用到了,才算是真正的修行,才算真正的心学。所以,做事情叫“心上学,事上练”。做任何事,无论再困难、再麻烦,在做这个事的过程中,你修炼叫事半功倍,这叫“事上练”。
会不会累?他可能只有一些肢体上的累,但是身心是极愉悦的,超乎其上。我讲课我也很累,但是我在讲课里头我已经获得一种“道”,再累我有一种超越的那种愉悦,这就叫“事上练”。
2. 如何转化每一秒都在“练”
这个心境就是打开了精神世界之后,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塑造的,这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层次。其实就是为你自己提升一个维度,所以你生活中无时无刻要保持这种心境,就是你要构建一个属于你的高维度出来。有一种意志不是人类的意志,而是宇宙的意志,突破时间的局限——不朽。如果在生活之中下脚处,那就是格局。再细点儿就是当遇到困难不转牛角尖,试着带自己走向更大更有建设性的格局去寻找视角。
3. 坐禅
菩萨的状态,“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行深就是他深入在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里。会反思,会有一种感觉,突破时间和空间感。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定是精神状态饱满,才有可能两者统一。如果只是物质状态饱满,危机就大了。因为物质状态饱满之后,人心惟危的“危”就被无限放大;道心惟微的“微”,本身就是隐形,就会缩得更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