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01
朋友第一次来上海旅行,想象中的上海滩处处吴侬软语,漫步街头却听不到上海话,很是疑惑。
我跟她解释,上海有4成外来常住人口,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比例远远超过本地人口,上海话的使用面也越来越小。你和一个陌生人说话,用普通话开口比较保险,确保对方能听懂。
而且上海人比较友善,即使上海人之间谈话,如果有外来朋友在场,上海人怕被对方以为自己搞小团体排挤他,往往也用普通话。
还有我们的父辈,以前说惯了上海话,可是现在出门,这些阿姨爷叔开口都是用有点口音的普通话和别人交流的,就是怕对方不是上海人听不懂。
可惜,我们的友善换来的是,现在在公众场合和朋友说上海话,肯定会被扣上一个排外的帽子。
曾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推荐咖啡馆的小视频,因为用上海话配音,被一群外来朋友围攻。其实,视频已经考虑到了外地朋友的感受,配有中文字幕。
然而,这些天天叫着“上海人排外”的人,却乐此不疲地做着“排沪”的事情,以此获取莫名的存在感。
02
这些年,海外回沪探亲的上海人常常叹息找不到回家的感觉。
这些老上海人虽然离开故乡很久,但是他们依然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回来上海,却找不到乡音了。
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
现在在上海讲上海话得到回应,有种在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现在能说一口流利沪语的年轻人不多了。据统计,现在上海6-20岁能够熟练使用上海方言的人,只有22.4%。也就是说,有近8成的90后00后的上海小囡,连洋泾浜上海话也不会说几句。
很多朋友跟我说,自己的孩子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就是不会说上海话。从幼儿园起开始推行普通话,在学校里不允许说上海话,在家里也渐渐不习惯说了,大人也就跟着孩子说普通话。
到现在有点后悔,当初应该教导孩子说上海话的。
毕竟,这是在上海啊……
03
难道说方言就是排外了吗?
在我国众多的方言中,被分为了七大类,分别是北语、吴语、湘语、客语、闽语、粤语、赣语,而吴语与粤语在我国都是使用的非常广的两种方言。
吴语曾是“中国第一方言”,吴语人口在全国仅次于官话人口。上海话是吴语的标杆,在20世纪初,已具有江浙一带“普通话”的地位。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就曾提到,当时一个常州人和一个无锡人见面时往往都说上海话,尽管常州话和无锡话本就能够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话的强势,终究是过去了。在影响力上,吴语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如粤语。
粤语与现代文化很好地融合了在一起,因为有香港的存在,还有粤语歌曲和影视的强化,粤语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影响远大于上海话,官方认可,民间传承意识强。即使那些不会说粤语的人,对粤语也并不排斥。
在以前,很多人喜欢学唱粤语歌,模仿TVB剧中的影星说话。
全国很多高校有高校粤语协会,粤语可能是全国高校唯一设立有交流协会的方言。
广东有用粤语播音的珠江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就算播普通话的电视剧也会把它配音成粤语再播出,更有无数用粤语广播的广播电台。
老上海电影虽然也兴盛一时,但是拍摄始终采用普通话。采用大量上海话对白的,想得起来的也就《孽债》、《罗曼蒂克消亡史》、《红色》等几部吧。
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以前大街小巷几乎都在讲广东话,这几年讲普通话才稍微多一些了,但广东话还是主流。
在广州,公共场合什么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都有,也有一些地道的老广州一直讲广东话。 初来乍到的人,到了广东,抱怨听不懂广东话,旁边有人会说:“你在广东,听不懂广东话,快去学啊,你要融入广东啊。”
可如果是发生在上海,上海人讲几句自己的本地话,就会触痛外来朋友敏感的神经:“我听不懂上海话,请说普通话。”就变成排外了。
深圳是个新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是别忘了,全国人民的深圳,地铁可是全部有粤语报站的。
“方言代言人”汪涵宣传保护长沙话,全国人民都会认为这是保护文化的有利举措,而上海人宣传上海话,全国人民就会说上海排外。
其实,全国各地多走走你就会发现,论排外,上海根本排不上号。
无非其他普通城市要么上不了热度,要么捍卫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要么没有这么大流量的外来人口涌入罢了。
04
越是发达的地区越容易被指责排外,这在全世界哪个地方都一样
大城市的开放交流是趋势,但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相互容纳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就像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样。
即使全球最通用的英语,也分美音和英音。美音时尚,通俗易懂易上手,应用范围也广。但很多人依然喜欢语调不好掌握的英音,更喜欢伦敦调,喜欢BBC的声音,感觉英音比较优雅高贵。
在英国等级观念还是蛮强的,会根据口音来判断社会地位,如果没有学好英音的话,跑过去也是会被鄙视的。
也就是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同时也是和身份、地位挂钩的。
这点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言说者及其各自所属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力量关系以一种变相的方式体现出来。”
马克斯·魏因赖希说得更直接:“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一方面,权力决定了语言,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
反过来,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权力的体现。生活中,语言的权力游戏无处不在。
电视剧《天道》中有句台词:“你能给予我什么那是次要的,但是,你至少别剥夺我什么。”
英国有很多殖民地,在语言、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上都被他们同化了。
中国也曾被殖民过,但是顽强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
中华大地的融合性很强,很多外国人过来后,他们都学会了说基本的中国话,也学会了用筷子,喜欢上了中国菜,生活方式也入乡随俗了,不知不觉就被同化了。
05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进步,使用统一的语言和文字,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及交流。
只是,我们在使用通用语的同时,方言也是不能轻易丢的。
方言是一种身份认同,会带来归属感。
看过一个采访视频,一名去到香港工作了7年的海归派电台主持周一诺说,来香港工作7年了,广东话依旧是半桶水,在香港如果不会说广东话,特别是去到一些地道的餐厅,不会用粤语点餐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一名游客,没有归属感。
方言是一座围城,里面的才是自己人。
每个地方人们的生活观念、处事原则都是根植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区域里面的,如果你不去学习一个地方的语言,不去了解当地的文化,那实际上就是一个过客。即使长期居住在那里,但是从思想上行为上肯定会与当地人有隔阂的。你永远是边缘人,你融入不到他们的主流社会。
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凭什么证明你是上海人?唯一能够区别你是哪里人的,是你能讲那儿的方言,只有你能讲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你才能拍着胸脯说我是那儿的人。
方言是一种血缘的维系,天然带有亲切感。
精通多种方言的汪涵说过,“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06
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有其自豪感
上海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国内最繁华的城市,海派文化也是国内最成熟的城市文化。那时说上海话有种自豪感。加上上海话相对比较难学,这道“技术门槛”更加剧了会说上海话的群体认同。
某些时候的深入交流,上海话比普通话更为灵活和丰富,而且上海活很多是意会的,很难用其它语言来解释,很多上海人都懂的。
上海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地方,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宣传自己的文化
上海话是上海文化的不二载体,没有上海话的上海,就没有灵魂。
不管吴语、粤语、京腔,都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都是值得传承的。只有这样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END·
作者:壹默了然,文字里诗意,烟火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