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在他的专栏里说“选择”是一种歧视,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势必会放弃另一个,换言之就是对放弃者的“歧视”。而现实情况是,选择天天要做,“歧视”天天会有。而更多的人反而后悔自己当初的“歧视”结果,就像有不少人在后悔当初自己没有买房,却把手里的闲钱投进了大盘,不少人后悔当初错看了地段,结果现在人家地皮一路高升,当初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可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就连仓央嘉措也感叹“世间安得双全法”,选择,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一个问题。甚至过多的选择已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选择恐惧症”。
选择的悖论那怎么做出“不后悔”的决策?被著名的《思考,快与慢》的作者,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推荐过的这本——《选择的悖论》提出了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本书作者巴里·施瓦茨教授在书中提出了11个方法,具体如下:
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做一个满足着,而不是最大化者;
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尽可能做不可逆选择;
培养感恩之心;
告诉自己不后悔;
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控制过高的期望;
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由于篇幅关系,我们着重挑选几个来讲。
先构筑一个场景,假设现在有三个工作机会,一个是薪水一般,工作环境舒适,可惜的是上升渠道不大;一个机会是薪资低,但是可能会有很大的个人空间回报高;最后一个是薪水和对未来的发展也挺乐观,但是工作强度高。当同时面对这三个工作选择,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犹豫。
这里首先就受机会成本的影响。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做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会让我们所选的那个“最佳选项”的魅力下降。工作的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放弃的越多,导致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越低。
机会成本的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对每个选项进行反复权衡,在这样的工作挑选的权衡中,我们也会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损失,心情也就越发不好。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又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范围缩小,把我们引入对情绪的关注中,从而忽略了选择本身和对全局的把控。也就是,消极情绪对思维和选择都有危害,相对应的,积极情绪会让人的思维全面而敏捷,从而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就引出了其中的一条方法:不要太在意机会成本。
要想不受情绪影响,就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学会抓大放小,放弃一些选择,只关注对生活来说最重要的选择。用理性的过程区分选择的重要程度,找到最重要的事,乔布斯和扎克伯克总是穿同样的衣服,因为穿衣服对他们来说就是不重要的事情,不值得花费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思考一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还是用选工作这个例子,薪水还是工作发展机会,哪一个对自己更重要。
避免社会比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需要学会更少地关注他人,更多地关注让自己感到快乐以及让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事物。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还是一句中国人常说的:“知足常乐”。
书中的其他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一切的出发点还要围绕个人,也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现状,理性决策。能够做到决策时“不负如来不负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