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参加一个“夏日阅读”的活动,这几天读的一本书是日本的读书家,出口治明写的《书的使用法》。作者在书中说:学习未知领域的阅读法是,阅读4~5本“厚书”,掌握该领域的大致轮廓;阅读“薄书”,系统性地整理先前积累的知识。
作者还介绍了书的使用方法:(1)、读书即是与作者交流,应正襟危坐享受阅读时光;(2)、制定明确的阅读规则,细细咀嚼书中内容;(3)、用“数字、事实、逻辑”验证书中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力;(4)、积极分享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加深记忆…
除此之外,作者的两个观点自己也有同感。其一、不要在书中追求即效性:(1)、阅读并不一定是为追求即效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逐渐理解书中的内容;(2)、仔细地阅读有趣的书和喜欢的书,几年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其二、速读不如熟读。,“我总感觉,带着功利的态度去读书,效果不会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能够立刻获得结果的方法”。对于我来说读书也一样。作者肯定是希望读者“从第一页开始按顺序阅读”。那么作为读者,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也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读了5页之后发现很无聊,那么放弃阅读这本书就好了。
放下书来,回头想想,即效性也好,速读率也罢,它所反映的不正是咱们对未知的一种焦虑吗?害怕自己会被社会淘汰,担心自己不确定的未来。所以想要从书籍中找到能一劳永逸的“仙丹灵药”。
但其实正如作者所言:“谁也无法预知未来,而世间又是在不断变化的。与其为了先人一步而付出艰苦的努力,不如让自己随着世间流动而流动,每天尽情地享受世间给予我们的东西,这是我的生存方式”。与拼命预知未来相比,让自己适应发生的变化更加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