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一定会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费尔南多.佩索阿。
但说来也羞愧,他的书我不过只看过一本,作为我的枕边书,我已经看了一年,从大一一直看到现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将喜欢的句子摘抄到摘抄本上,大约看了不到10页,我的摘抄本已被占领了三分之一,我果断地放弃了摘抄的想法,开始在书上划线。所以现在如果翻来这本书,你一定会惊讶于遍布书本各处的笔直线条。
这本书就是著名的《惶然录》,又名《不安之书》。正如书名一般,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浸在书页里的惶然心绪,那种不安的感觉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带着一种悲戚而朦胧的美感。
以往看的书大多记录生活中美感的事物与情感,亦或是揭露社会阴暗面,愤世嫉俗的作者执笔大声疾呼建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这本书不一样,它并不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积极进取的勋章,用流行说法来说,它很丧,但它丧得很高级,很深刻。哲学家的丧气总是高深莫测而逻辑清晰,诗人的悲伤常常极具穿透力和震撼感,而费尔南多恰恰具备这两条。后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韩少功说费尔南多“贯彻着他独立的勇敢,究诘的智慧以及对人世万物深深关切的博大情怀”。
作为一个学识浅陋的二十岁的学生,我无法透彻地理解费尔南多在书中表达的人生哲理。我只知道一点并对此深信不疑,他不幸福,更确切地说,他从不感到幸福,一点也不。
“我才想起我身处道拉多雷斯大街一幢房子的四楼,我似梦非梦地自我审视。我的视线从这未完成的纸张上移开,瞥向那毫无意义而又缺乏美感的生活,瞥向那支马上就要被我掐灭的廉价香烟,我将它掐灭在破损不堪的记事本上的那个烟灰缸里。我在这间位于四楼的房间里拷问生活,叙述灵魂的感觉,像天才或著名作家一样写散文。我,这里,天才!”
眼前仿佛可以出现作者在狭小的办公楼里捏着拳头拼命压抑着内心呐喊欲望的痛苦模样。他热爱写作,有着满的快溢出来的表达欲,但是他的珍贵灵感却被周围冷漠而愚昧的人们扔进了垃圾桶。身边的人们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发现他发光的写作才华,他也只能藏起蓬勃的野心和理想,终日坐在阁楼上闭塞的办公室里,做着枯燥乏味的会计工作。
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人痛苦,但最让人绝望的事莫过于你甚至无法将你的梦想说出口,害怕一旦讲梦想说出口就会在生活的嘲弄下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更害怕他人毫不在意的漠然眼神。
所以费尔南多藏起了自己的梦想,藏起了自己的欲望,内心梦想秘密地生长着,成为了密密的刺,将他自己扎得血流不止。
其实他的梦想不过是他情感的一种寄托,他真正害怕的生活的平庸。
“今天,当想到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时,我感到自己就像某种动物,被放进一个篮子,某个人的胳膊挎着这个篮子,往返于两座市郊的火车站。这样一副画面枯燥乏味,但它所展现的生活甚至乏味至极。这些篮子通常有两个盖子,呈半椭圆形,一端半开着,另一段底下放着扭动着的动物。但是,挎着篮子的胳膊将中间的铰链压了个严实,里面那个弱小的东西除了徒劳无益地将盖子微微顶起,什么也做不了,像一只翅膀已飞累的蝴蝶。”
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动物,在命运的操纵下过着日复一日的乏味生活。他渴望挣脱这种现有的模式,渴望摆脱这种浸透在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庸常。正如他所说,人类的迂腐平庸令我感到生理反胃。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天生的艺术家,这种人最是无法忍受生活的庸碌。乏味感让他与幸福隔绝。
尽管他奋力疾呼着“我,这里,天才!”但他内心深处充斥的却是望不到底的自卑。
“我羡慕所有人,因为我不是他们。由于在一切不可能中,这是最不可能的事情,也成为我日日期盼之事,我为之每时每刻伤心绝望。”
他渴望着成为任何人,除了他自己。这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极度厌弃。一方面,这来源于他梦想无法实现的挫败感。“当我那受梦想影响的雄心壮志凌于日常生活之上,以至于在那一刻自己似乎就要飞起来。面对我的挫败,我没有在战争中摇摆的旗帜,亦没有足够的力量拔剑出鞘。”挫败感与无力感让他对自己充满怀疑。另一方面,他讨厌自己的生活,也无比讨厌这个讨厌生活的自己。他渴望成为别人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恰恰相反,他看不起任何人,同时他也看不起自己。因为那些庸碌的愚笨的行人尚且能愉快地生活,尽管常常发出小人物的粗糙却渺小的抱怨,但仍然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平稳地运转着并心安理得地度过每一天,而他却无时无刻不在被自己所折磨。他缺乏像平常人那样忍受生活的能力,这让他痛苦而自卑。
梦想被现实的打压、庸常生活的压迫感、内心深处的自卑,这些都让他感到痛苦。但是最为可怕的一点是他习惯性地思索生活,不间断地自我折磨。
“我的敏锐思想将我毁灭。”费尔南多如是说。
他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细腻与敏感,无论是对于他人还是自我,他都有着更为深刻的体察。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生活中如意之事甚少,那就很危险了。一丁点的不顺心都会上升到生命人类宇宙的高度,沉浸在这种思索中,悲伤也会被放大一万倍。他一刻不停地拷问自我,编织着梦想的花朵然后将它们藏进黑暗的匣子里,不厌其烦地作茧自缚。
如果你问我费尔南多为什么不幸福,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我也不幸福,或者说,我曾经不幸福,那时我将费尔南多的《不安之书》奉为神祉。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我激动地不能自已,再也找不出一个如此相像的人了,他的每一个字句都是我的内心独白。那些华丽的语言将我内心深处困扰着我的情感描述为具象,共情由此而生。
我骄傲又自卑,心比天高又极易陷入绝望。
毫无疑问,我一直是一个骄傲的人。我的妈妈是小学老师,爸爸是医生,他们都属于知识分子,对于我的教育,他们下了很大的心血。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送我去学习古筝、书法等,学习成绩也是丝毫没有懈怠。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我一直都是品学兼优。加之在主持、诗朗诵、唱歌等方面颇有天赋,我一直在学校的各大活动中抛头露面,也算是风云人物。一路走来,身边始终围绕着旁人的赞誉与艳羡,我的确有着目空一切的傲气。
因为从小就戴着光环被人捧至高处,我变得小心谨慎,步步如履薄冰,生怕有事情做不好。人无完人的道理虽心知肚明,但我依旧无法容忍自己的弱点。竞争意识一直刻在我的骨子里,甚至在我的潜意识里,有个声音一直在说我必须是最好的那一个。但是世人皆有短板,没有人能在每个领域做到最好,所以我在某方面技不如人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加之生性追求完美,我常常拿身边人最优秀的地方与自己比较,长期以来形成习惯,只能看到别人优秀的地方和自己薄弱的地方,因此常会滋生出自卑感。
我一定那种最可怜的一类人,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因为种种原因,我现学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预想中,却莫名其妙地一下子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就这么稀里糊涂不痛不痒地接受了。上了大学后,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上着管理学类宏大而遥远的课程,糊里糊涂地就到了期末,没日没夜的慌乱复习后收拾行李回家过假期。每天,我都像是在漂浮,很无趣,很空虚。
我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擅长弹古筝,唱歌好听,主持出色,只有站在聚光灯下才能感觉安全和平静。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为艺术而生的。我向往朋友成群,向往新鲜刺激,向往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我。而这种一眼望不到底的平静的深水生活让我感到无比压抑与恐惧,我的灵魂躁动不安却没有出口。我无法想象自己像周围的同学们那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毕业后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慢慢老去,变成了万人中的一个。我想要的不是这些。我从来都不需要稳定,我向往的是横冲直撞的裂变。我心底始终藏着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我想去看看布鲁塞尔的落日,去布拉格广场喂鸽子,去新奥尔良街头的月色下用小提琴拉出爵士乐调调。如果有可能,我想周游世界,看遍人生风景,然后回到家乡和家人朋友欢笑终日。但是我深知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生存,和身边的同学做着一样的事,我绝对无法过成想象中的样子。我会做着单调乏味的事聊以度日,拿着为数不多的薪水艰难地度过从未有过青春的人生。一想到这些,我喉头一阵哽咽,几乎漏了一口气,然后又将这些思绪和难平的意气通通咽了下去,继续着我没有方向的庸碌的生活。
我常常一样自己不要是一个如此敏感的人,那样我会忽视身边的人的冷漠,忽视那些我难以企及的梦想,忽视我曾经犯下的让我懊悔不已的过错,那样我一定会开心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