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到底什么样的两个人最后可以成为“知己”

到底什么样的两个人最后可以成为“知己”

作者: 小小二萌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23:35 被阅读11次

    如果有一天,你瘫痪了,需要有人无时不刻的照顾,你希望她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有着专业的素养、体贴细致的,还是毫无专业基础、马虎急躁的人呢?当然很多人都会选择专业细致,因为那样受到好的照顾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另一种,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有谁会愿意拿自己的生活来做尝试呢。

    有人愿意去做。电影《触不可及》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个马虎急躁、毫无专业基础的黑人小伙子去服侍脑袋以下全部瘫痪的大富豪,他们性格迥异、出身迥异、文化修养更是相差太多,但他们却相处的很好,最后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这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关于友情,自古以来就不缺故事。然而友情,自古以来都引发争议。我们的耳边充满了“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样对知音难寻的感叹,的确,想要相识容易,但是想要成为可以彼此信任、互诉衷肠的好朋友很难,需要长时间的相处、磨合与适应。

    所以,为了缩短这一不适的流程,一些人就开始去寻找规律,去讨论哪种人跟哪种人容易成为好朋友、哪种与哪种又不能成为好朋友,以至于后来这些都快成了真理一样,父母会拿来教育你不要跟那些人走的太近,朋友会拿来帮助你推荐适合交往的朋友。

    但那些提醒你照着做了多少,那些“最有可能”成为知己的又成了多少,而偏偏那个大家眼中都不能成为朋友的人,最后成了最愿意信赖的人。哪有什么八字相合、正好合适,只有他们自己感觉舒服的时候才是最合适。

    管仲和鲍叔牙互相站在两个敌对的阵营,谁能想到最后他们却成就了一段“管鲍之交”。

    李白狂放不羁、逍遥自在,杜甫感情细腻、忧国忧民,但他们互相赏识、互相敬重,情谊终成世代相传的佳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身不同、性格也不同,但因为共同的主义而互相协作、彼此支持,产生了一段伟大的友谊。

    ……

    如果早早的就划定界限,那很多的友谊可能就不会产生了。

    朋友不是简单的积木组合,没有固定的尺寸和规律。因为他们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也许因为相同的性格或者特点,他们彼此能够读懂对方,相处起来自在舒服,最终成了“莫逆之交”;

    也许性格或者爱好迥异,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互相赏识、互相珍惜,慢慢成为了彼此珍惜的真心朋友。

    一个人的疆界可以很大,可以很灵活,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都能发展出真挚的友谊;

    一个人的自我可能很稳定,喜欢孤独,那么他就守着那一两个好友感觉很满足。

    不必为这些事情提前定义,更不要去提前设限,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多去尝试、多去碰撞,也许你会有更多更有趣的朋友,人生也会更加的丰富与多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底什么样的两个人最后可以成为“知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qx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