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37篇《邶风 旄丘》(全)

《诗经》学习第37篇《邶风 旄丘》(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4-03 11:11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7篇《邶风 旄丘》

    【原文阅读】

    旄máo丘之葛兮,何诞yán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译文参考】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

    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

    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

    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

    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字词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3)诞(yán):通“延”,延长。

    (4)节:指葛藤的枝节。

    (5)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6)多日:指拖延时日。

    (7)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8)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9)何其:为什么那样。

    (10)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11)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12)匪:非。

    (13)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14)靡:没有。

    (15)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

    (16)同:同心。

    (17)琐:细小。

    (18)尾:通“微”,低微,卑下。

    (19)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20)褎(yòu):聋;一说多笑貌。

    (21)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诗歌赏析】

          《旄丘》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希望同姓诸侯救助而终归失望的哀歌。

              古往今来,对于《旄丘》这首诗作的主旨,研究者都是各执一词,有着不同的解读。传统的说法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黎侯为狄人迫逐而客居卫国,黎国臣子责备卫国“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

          近当代学者则分歧较多,有“卫臣或黎臣责晋”说、“弃妇埋怨丈夫”说、“女子怀念情人”说、“兵士登高怀乡”说等。结合诗意而言,取“黎臣责卫”之说最为贴切。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首章“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以藤葛伸长开篇,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表现对卫国君臣不理不睬的猜测之词,委婉含蓄,很像是情人之语,乃至引得不少现代解释者以为此篇为男女情感之作。

      第三章“狐裘蒙戎”,说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盛春时节东逃的贵族人物,还穿着毛绒绒的皮衣,其狼狈不堪、需要接济,自在不言之中了。这时,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褎如充耳”一句又生动地表出了同姓贵族的不关痛痒。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他不禁愤怒了,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流离之人曾反复哀求过这些懿亲人物们的事实,也就暗含在诗句当中了。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徵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旄丘》学习的反思探讨】

            《旄丘》一首虽是伤感的诗,却是写得登峰造极。诗篇哀告中有乞求,乞求中有怨恼,“兮”字的反复使用,更加强了哀怨的意味。因战争缘故逃亡别国,原本期盼向他国贵族乞求到帮助救济,结果发现只是一场梦想。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而且,好就是好在物外之言,是“文”,文采、文章之“文”。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诗经》学习背景知识】

    《诗经》的语言艺术(2)句法和章法

            谈谈《诗经》的句法。《诗经》的句型以四言为主体。《诗经》总句数为7284句,其中四言句为6724句,约占92%强,其他为杂言。《诗经》是四言诗,但它又兼采杂言,形式灵活多变,其中尤以《国风》形式变化多,表现了活泼自由的民歌特色。

            前人曾评价《诗经》的句式:“三百篇造句大抵四言,而时杂二三五六七八言;意已明则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这是说《诗经》既有工整和谐的格式,又不受其束缚,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容,造成各种不同的语气,做到工整与灵活相统一。

            再谈谈章法。《诗经》章句,多少长短不等。有的诗篇有十章,有的仅有一章;有的一章多到二十二句,有的一章只有两句。孰多孰少,孰长孰短,视表达的内容而定。

            十五《国风》以及接近《国风》的《小雅》部分,比较普遍地使用重章叠唱的方法。很多诗篇,全篇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

            这样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唱,便于记忆,利于传唱;反复咏叹同一内容,一唱三叹,又能够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重章叠唱,可以通过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创造浓郁的意境,可以反复强调一种思想或愿望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量,可以起到一章比一章诗意发展或感情加深的作用。有的诗是整章重复,也有一些诗只重复开头的几句,或只重复结尾的几句,形式也是多样的。《诗经》的复沓章法,对中国诗歌创作有深刻影响。直到现代,重章叠唱,尤其是每一节重复前几句或后面几句,仍然是诗歌创作常见的表现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37篇《邶风 旄丘》(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r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