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对个人基金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到不少有趣的发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误区1追涨杀跌,交易行为
与市场短期表现高相关
报告以沪深300指数代表股票市场,研究不同市场表现下投资者的行为。结果显示,个人基金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往往与市场的短期表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具体而言,在股市上涨时期,涨幅越大,买入交易越多;在股市下跌时期,跌幅越大,卖出交易越多。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涨杀跌”。
但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如果把观察区间拉长,纳入更多历史年份后,“市场涨幅越大,买入交易越多”的规律仍然成立,但“跌幅越大,卖出交易越多”的规律逐渐减弱。
这说明“追涨”的冲动是长期存在的,而卖出行为主要是投资者对市场短期下跌的应对,但面对长期熊市,“躺平”可能才是更常用的应对方式。
误区2
慢买快卖,非对称交易
在报告所覆盖的54个月中,个人基金投资者平均进行了3.64笔基金交易,其中主动买入1.84笔,略高于主动卖出的1.66笔。
从每笔交易的平均规模,平均每笔买单的金额在2.7万元至3.5万,而每笔卖单的平均金额在4.2万元至5.5万元,比前者高出50%以上。
由此可知,个人投资者买入的频次相对较多,但每次买入的金额相对较小,而卖出的频次较少,但卖出金额较大。
误区3
存在相当比例的过度交易
报告统计了每个投资者连续两笔主动交易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分析交易频率。
结果发现,总体而言约25%的投资者平均交易间隔在30-90天,约20%的投资者交易间隔在14-30天,两者合计占比接近50%。
但也有约12.9%-19.8%的投资者平均交易间隔小于7天,可能存在过度交易的倾向。
误区4
出盈留亏
有明显的“处置效应”
报告研究了投资者卖出基金时,所卖出基金的盈亏情况和持仓中基金的盈亏情况。
结果显示,无论对于股票ETF基金、偏股型基金还是偏债型基金,投资者都存在明显的处置效应,投资者盈利卖出的概率都显著高于亏损卖出。
这说明投资者往往更愿意卖出盈利基金,即盈利时趋于保守,更倾向于规避风险;亏损时不愿卖出持仓,风险偏好加大,变得更加激进。这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处置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