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喝汤的喜好,自然关于汤的争论也有不少。比如吃饭喝汤、越喝越胖,饭前一口汤、胜过良药方,又比如汤比肉更有营养,汤煲得越久越好等说法。汤作为一种美味健康的佳肴,不仅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打造清新口感,而且能发挥食材的养生功效,对身体来讲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近些天乍暖还寒,很容易全身提不起劲,没有胃口。这个时候最适合煲一锅汤来喝,热乎乎的一碗喝下去,滋补又开胃。但由于食材的不同和步骤的差异,不正确的煲汤方式不仅不能起到营养滋补的效果,还可能损害口感和健康,下面一起来看看常见的几个关于汤的误区吧。
1、喝汤比吃肉更有有营养?
科学数据显示,包括鱼肉、鸡肉、牛肉在内的高蛋白炖汤食材,在熬制的汤中最多融化出15%的蛋白质,其它营养物质也一样,大部分仍留在肉里。所以,想通过喝汤达到补充营养的目的,还是要汤+食材一起吃掉。食材里的肽类、氨基酸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以炖鸡汤为例,人们能从鸡肉中获取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等,在炖煮过程中,脂肪很容易溶解到汤中,蛋白质却没溶解多少。只喝汤不吃肉,等于丢掉了90%的蛋白质,脂肪倒是喝进去不少。
2、煲汤越久越有营养?
很多人认为,煲汤时间越久,食材中的营养释放出来的会越多。可实际上,长时间煲汤并不会使汤的营养有所增加,反而有的食物煲汤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
另外,长时间加热还会损失食物中的维生素,导致食物的营养价值呈现递减。食物中的营养,一般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烹饪过程中,时间越长,其温度就会越高,氨基酸遭到破坏,营养反而降低。同时还会使菜肴失去应有的鲜味 , 维生素损失得越多,甚至消失殆尽。时间过长也会增加汤中嘌呤的含量,进而增加痛风的风险。因此,汤并非是煲得越久越好,一般控制在1-1.5小时是比较科学的。
3、肉汤、素汤和蔬菜汤有哪些不同的处理要点?
首先,肉汤要去腥。无论煮鱼汤,还是炖羊汤,做汤之前,一定要把肉禽类的食材,收拾干净。鱼类要去腥线,剥去腹内的黑膜;畜类要浸泡去血水,焯水去杂质。炖汤的时候,放少量的料酒和醋,都能很好地去掉腥膻味。
其次,素汤要提鲜。像鸡蛋汤,三鲜汤之类的素汤,相对来说口感比较清淡,但是清淡不等于是寡淡,没有味道。素汤提鲜味儿是关键,里面加点虾皮,紫菜,菌菇类都能使汤更加鲜美。
最后,蔬菜汤不宜煮太久。蔬菜汤的关键是要保持里面的维生素含量,如果长时间炖煮的话,不仅口感会变差,维生素也会被大量的破坏。煮蔬菜汤,讲求的就是一个快,各种蔬菜放进去,3-5分钟就应该关火起锅了。
4、如何正确调味加入佐料?
盐是煲汤时最主要的调料之一。有些人认为早点加盐可以让盐完全"融入"食材和汤中,提高汤的口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盐放太早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也会使汤色发暗,浓度不够。盐放得晚并不会影响汤的味道,反而还能使肉质保持鲜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锅时再加盐。也可根据自身喜好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说了这么多,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喝汤要吃肉,切勿煲太久,口味需清淡,一碗已足够!希望大家牢记这个定律,并将健康的喝汤方法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