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透过皮囊,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灵魂

透过皮囊,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灵魂

作者: 花样作死大钱钱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09:14 被阅读0次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这是一篇书评,有关于蔡崇达的《皮囊》。

    1

    《皮囊》是一部散文集,但是采用了非虚构小说的写作手法,读起来故事感和代入感都很强。

    对作者蔡崇达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曾在知名杂志社供职,做过编辑也做过记者。也许是因为这种阅历,这个人驾驭文字的功力很强,明明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他却抽身于故事之外冷眼旁观,行文措辞间异常冷静。记忆里的那些故人和往事,被他用一种不置可否、无关善恶的口吻娓娓道来,鲜活地跃然于纸上。

    2 

    印象最为深刻、也最有泪点的,是关于亲情的描述。我看的时候是真的哭了,不是热泪盈眶的那种哭,是老泪纵横的那种哭。

    “身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供的”。阿太的话是整部书的点睛之处,也是唯一与主题“皮囊”呼应之处。阿太是作者妈妈的姥姥,小镇里的神婆,年近百岁,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单单是这个设定,也足以让人钦羡不已了——人生在世,能有这样一个历经沧桑、安详淡然的老人在身后,哪怕她一言不发,也是能感到很安心吧。

    事实上,作为80后的蔡崇达,很敏锐的抓住了这一代人的共通点:隔代亲。父辈适逢改革开放时期,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远远的超过了家庭,我们这一代人在小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爷爷奶奶那一代寻求关怀和慰藉。

    这份感情是实实在在根植在记忆里的,无论多久也不会淡化。所以看到阿太临终前说“我等不到我的黑狗达回来了”的时候,眼泪唰的就下来了。

    3

    至于对父亲和母亲的描写,那简直就是催泪弹。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害怕面对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就是父母的老去。毕竟,生命由盛转衰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自然法则面前,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微乎其微。

    一些细节刻画地引人入胜。

    比如罹患半身不遂的父亲,固执地相信自己还能重新站起来,并坚持用自己的办法做恢复训练。可当身体的衰败不可逆转,他会焦急,会怒骂,会抱怨这个世道为何对自己如此不公。那个坚强的灵魂最终只能选择退化成一个孩子,会向妻儿撒娇,会极度依赖亲人,借此来逃避那些已然无法治愈的悲伤。

    比如那个要强的母亲,即便知道所在的区域要拆迁,即便知道坐等拆迁款赔偿是最轻松省力的方法。可她还是坚持要在自家的土地上盖房子,倾尽所有也在所不惜。“咱们要争一口气,这一片没有人家盖到四层楼”。而当父亲去世后,母亲整晚的做梦,他认为是父亲的“功德”不够不愿离去,于是去到庙里做义工。与其说这是迷信,不如说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平静,去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

    读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常想,现在的我们读了太多书,知道太多道理,“父母在,不远游”,“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整天的挂在朋友圈里。可有些事,真的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趁着他们老去的速度还不是那么的快,让自己成长的快一点再快一点,直到能够撑得起命运随手覆下的五指山。

    前几篇章对于亲情的讲述感人至深,蔡崇达真诚质朴的文笔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一度认为他出现了人格分裂,那些写儿时玩伴的角度和口吻实在让我不敢恭维。

     “他显然也隐隐约约感觉到,失败者这个身份似乎即将被安置到他头上来。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他能想象到的瑰丽生活去与现实抗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或许厚朴在那之前不接我电话的原因还在于,他敏感地觉得,现在的我,是映照他失败的最好对比。”

    是不是很讨厌?想显摆自己,还非得贬低别人。

    而这样的叙事,几乎在之后每一个描述儿时玩伴的篇章里都会出现。模式也较为套路,基本就是:

    我小时候认识一个很厉害的人,我只能望其项背——后来我考大学走了,我们断了联系——再后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发展的很好,就想着看看儿时那个比我强的人怎么样了呢——回来一看,呀,他可真惨,于是我不禁地发出了感慨。

    抛开地域黑不讲,我最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是从外地特别是小城镇奔向大城市谋发展的,过了个两三年后偶尔回乡,总喜欢带着一种执掌乾坤的傲慢去俯视芸芸众生,仿佛自己已然看破这世界运作的规律。他们把谦卑留在了那座令人趋之若鹜的城市,却把平日里压抑住的不甘与自负带回了生养他们的小镇肆意宣泄。在价值观念上,他们最普遍的特点是:“虽然我在大城市里不算最好,但也算是中等或者偏上了。这样的水平,指点你们这种生活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人们,已经绰绰有余了。”

    这种思维应用在《皮囊》这本书里,就在叙述角度上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站位矛盾:既想以旁观者的角度叙事,却又时常受主观情绪的掌控。这种对立体现在文字里,会给读者一种不舒服、甚至反感的体验,生出“怎么可以这样子”的感叹。

    5

    忘记从什么地方看到这样一句话:它开始引发我对书本身的思考,开始发现书中不合我三观之处,可取之处,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我觉得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评判《皮囊》这本书,再恰当不过了。

    蔡崇达是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所谓非虚构写作,就是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取材来自于实际生活;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但运用了小说的写作技巧。

    嗯,简单的说,就是一半真话,一半假话。

    因此,从内容的角度上,想要单纯的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这本书是很难的,因为他总是找到一个对立面的论点站稳脚跟:你批评他故事构架不好,他说这是散文形散神不散;你批评他没有真情实意,他给你说这叫写作技巧;你批评他价值观有问题是个凤凰男,他说你看个故事都这么较真别是个杠精吧……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里即便是有些我所不喜欢不认可的观点,也同样能让我反思,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本书也算是成功了。

    最后,做个最终的点评吧,个人感悟,旨在和朋友分享。

    个人评分:6.5分

    推荐指数:★★★☆☆

    总体评价:写作手法老练狠辣,值得学习借鉴。

    - END -

    本篇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透过皮囊,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x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