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年前,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联名上书,挑选聪颖幼童远赴美国留学,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批人学有所成回国效力,例如詹天佑、唐国安、欧阳庚、唐绍仪等等。
25年前,《北京人在纽约》播出,首次把赴美移民的生活真实剖在荧幕之上,剧中人物在异国他乡的命运瞬间牵动了全国亿万电视观众的心。
今时今朝,“月亮都是国外的圆”这种想法依然存在。于是等你回国准备参加春招,自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你居然回国参加春招,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了吗?”
留学在外就是混的风生水起,回国求职就是混的惨不忍睹。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人民币坚挺升值的今天,留学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普通人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时间再倒退几年,出国留学的费用动辄都是百万以上。数额巨大的高投入,按照普通人最淳朴的逻辑,自然要换来高回报。
但事实上,中国平均工资年收入是多少?按照2017年的统计,非私营单位平均年薪达74318元,IT这种“土豪”行业的人均工资为13万元。随便算笔账,出国留学投入的那笔钱,你得花十几年才能回本。
别人认为你在国外读完书,就应该随便进500强,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娶个白富美,股票基金买全了还不亏。这些都是正常想法,没必要讨厌别人俗气。
高期望之下,面对旋即而至的高失望,对你的评价自然就成了“混得不好啊”。
事实上,混的如何这事儿,真得听听当事人的故事。
在更舒适的环境里战斗有错吗
我刚出国那会儿,年轻气盛,向往过民主社会的各种好,也看不起过清北复交。
但待久了,才知道民主的滋味固然好,但我们的国家也没有那么糟。美国名校固然不错,可清北的人才一样优秀。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平的。
在国外我见过很多富二代,大学考试就没搞清楚过时哪天,不过有钱,应该不算混不下去;在美国优秀的同学去了投行或Google fb之类的,一年挣个十几万美刀绰绰有余;也有人找了份普通工作,但混个美国小中产也没问题。混不下去,这四个字太低了。
可说白了,回国之后,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多不也就混个中产么?有几个人能做到马云,创业的又有几个能暴富发财?
理智成年人的任何选择,都权衡过利弊关系。对我而言,或许国内那一点点烟火气和不确定性,战胜了国外的灯红酒绿。既然人生就是应对各种挑战,那为什么不选择在一个更舒适的环境里战斗呢?
基于我当时的视野范围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我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无论是不是留在美国,遵从你的内心,面对你的选择,创造你认可的价值。这就是美国这个国家教会我最好的东西。
别管混的好不好,心里先得有本帐
“加拿大那么好,你回来干什么呀?”
“是不是在国外读下去了,回来谋一份差事先混着?”
回国后,我听腻了各种类似的声音和猜测。说实话,在国外要混下去也不难。
在加拿大,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正常月薪在2500加币上下,在投行和事务所的实习生,一个月就能达到这个薪资。如果你是码农,这个数字更是轻而易举。
再不济,黑下来打工,在餐馆里收收小费,在装修队做做苦力,一个月下来也能有两千多加币。
在国外,再苦再丢人,你都能把当年的投入很快赚回来。而在国内,你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这笔高投入有很大概率都是要打水漂的。
不要总谈混的好不好,但求心里有把账,让自己人生的分秒对得起他人对你的投入。
“你在国外混的太差,所以才回国”这种话听起来刺耳,但如果你在国外一个月拿2000美元,回来后每个月拿三五万,大家自然就能理解你的选择了。
所以,别纠结别人评价你“混的好不好”,而是要反思“怎样才能活出自我和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活在别人嘴皮子底下
这两年,我更相信一句话:阶级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
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你所能看到的东西。在“留学生是因为混不下去才回国”这事儿上,这句话的意义更凸显的淋漓尽致。
说实话,国外的工作没有什么挑战性,待遇优厚,生活得也很自由,但一眼就能看穿一生的生活我不想过。
我也忍受不了孤独和空旷的自由,我清楚,我喜欢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那座城市,以及那座城市的烟火气。
在国外一切顺风顺水,不需要高情商,实力就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我想回国,是因为我牵挂自己的家人。在父母眼里,他们日夜盼望着我能回去留在身边;在朋友眼里,他们可能会理性分析我专业在国内市场如何如何;在亲戚眼里,我可能就成了出国留学的失败案例和教育孩子时的反面教材。
不同阶层的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你所谓的感同身受,只不过是他人的隔岸观火。你的生活,和大多数人也没什么关系,所以不要总在意别人的一张嘴。
我始终记得自己有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睡,大把掉头发,为了写essay崩溃大哭。往来春秋,我还是想念故乡,想念中国。
其实,留学生回国就业其实有很多种情况,有些人能力有限自然很难在国外生存,有些人实力很强,选择了国内更广阔的的市场来闯,有些人则是牵挂家人,毕竟根系都在祖国。
出国留学是一种选择,回国就业也是一种选择。
别去纠结别人评断你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毕竟,往后余生,你都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