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1.26日,我们心理科来了一位8岁的男孩,在诊室门口低着头,不肯随母亲进入室内。医生示意其母亲独自进来时又拉着母亲的衣服不让母亲离开。
在诊室打滚的孩子其母亲介绍说孩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只要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便不去上学,曾先后三次不去上学。不去上学期间在家玩变形金刚、看电视,要求家人买零食。在家什么事都要依顺他,不依他就又摔又砸,脱光衣服在地上打滚,家人对孩子十分溺爱。医生指出其家长的这种教养方式才是孩子不去上学的根源,要求改变教养方式,家长承诺回家后收起玩具时,患儿突然在诊室又哭又闹、打骂其母亲。其母亲在医生的暗示下离开诊室后,患儿躺在诊室打滚、大哭、大叫。
在诊室打滚的孩子持续约5分钟后,见无人理睬爬起来跑到室外又对母亲大闹,在母亲的安抚下约10分钟渐平静。其母亲称在家也是这样,家里人都没办法了。事后问患儿,只说心烦。
在诊室打滚的孩子诊断:儿童情绪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
辅助检查:
儿童EPQ:示敏感型(N70分);
脑电图示:边缘状态(慢波增多)
治疗目标:(1)稳定情绪(2)尽快恢复上学(3)学会正确的表达。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应用情绪稳定剂(拉莫三嗪)
2.心理治疗:以家庭治疗为主,改变教养方式、行为指导、认知重建。
2周复诊时情绪较稳定,在家打闹的情形减少。在诊室能向医生描述自身感受,称不那么烦了。愿意去上学已经去上学三天了。2月复诊时家人称孩子想换了个人似的,听话了,不哭闹了,好哄了,能正常言语交流了。期末考试成绩也提升了(数学95分,语文97分)。半年复诊时在诊室有礼貌,主动描述自身感受及医生提问,结束治疗。
1年随诊,家人称除一次感冒在家输液治疗一周后不愿上学,在家人劝慰下才去上学外,一切都好,老师、亲友都说孩子和变了个人似的。
分析:该患儿症状的发生、发展主要因其教养方式不当,家长过于溺爱。当孩子的需要或要求得不到即可满足时,他所采取的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的行为方式非常有效——迫使家长尽快满足其需要,即依顺他的愿望。那么既然这种行为方式有效,孩子就会不断地重复使用,以至于家人“拿他没办法,只好依着他”。对其不上学的行为,家人同样“也没办法”,且在家又玩玩具、看电视、买零食,家人都顺着他,在学校还要被老师批评,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去上学呢?
在教养方式中指导其家人对其合理性要求尽量满足,对其非合理性要求要讲明原因,在出现哭闹、打滚等行为时采取冷处理:不要理睬,甚至可以走开。因为一个孩子的哭闹是为了得到某种需要,是一种要挟家长的手段,如果家长不予理睬,他的表演也就没了“观众”,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当然,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必要的安抚还是一定要做的,如家长可以说:“宝宝,刚才你哭了,是不是因为没有给你买玩具你伤心了?”“因为同样的玩具你已经有一个了,这个月给你买玩具的钱已经没有了,所以不能买了。”…….这样一方面避免孩子内心出现被抛弃感,一方面引导孩子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感受。
其实,小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深受家庭与家长的影响,只要家长做出改变,孩子也会间接发生心理与行为上的改变。因为儿童心理未定型,很容易受外来因素影响,也容易改变,看起来很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稍加关心与指导,没经几个礼拜就可以有显著的改善,令人兴奋。但同样已经很顺利的事情,稍有变化,也可能出现波折。就像这个在诊室打滚的孩子也可以变成一个有礼貌、爱学习、爱交流的孩子一样。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需要智慧的,爱孩子,就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变成有智慧的父母。
后记:这是十年前我的一个“小病人”,经过药物和家庭治疗,各方面发展良好,今年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