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最近一直不厌其烦地强调健脾,因为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是人体后天之本。而且和其他脏器关系非常密切。
甚至可以说,把脾胃养好,直接就可以解决很多脏腑的问题。
所以脾胃虚弱可以考虑健脾小丸子。
心病治心、肝病治肝、肺病治肺、肾病治肾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时治之而不应,尤其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常见。
因脏与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就五行学说来讲,脾土化生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肾中水精以滋肝木,肝木之性以助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这是五脏配五行的相互资生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之上亢;肝木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脾土运化,可以制止肾水之泛滥:肾水上滋可以防止心火亢盛;心火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之太过。这是五脏配五行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与脏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可用于说明在病变情况下,脏与脏之间的互相影响。例如肝病可以传脾,属木乘土;脾病亦可影响于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称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累及心,称为母病及子;累及肺,称为木侮金;累及肾,称为子病及母。其余他脏亦是如此,均可用五行生克乘侮之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辨证用药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有病之脏,护养未病之脏,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既生以来,赖其所养,才能生长、发育,体壮结实。若心或肝或肺或肾既病,直接治其所病之脏而不能获效者,应改变所治之法。知心病从肾治,或肝病从脾治,或肺病从肝治,肾病从心治等。若治之再不效者,应考虑从脾胃论治。
脾居中央能灌溉四脏,因脾土能生肺金、益肾水、养肝木、补心火,大凡四脏气血不足,从脾胃论治均可取效,故孙思邈说:“五脏不足,调于胃。”此胃即脾胃而言。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各脏腑皆随脾胃之气或升或降,《 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心脏阳也,随胃气而右降,降则化为阴;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升则化为阳。”此虽言其生理,实可指导临床。如心火亢盛、肺气上逆,可用和胃降气法引火下行,降气平逆;肝气寒凝、肾水不能上承,可用益脾升阳法,推动肝寒得散,肾水上承。故张元素说:“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健益脾胃之药为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