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上一期读到,王阳明七天格竹失败后对朱熹理学和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彼时的他一方面怀疑朱熹理学的内容,认为这一套理论根本行不通:“别说我们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即使把它格出来又能怎样?朱熹说,天下万物包括一草一木都有道理,而且要我们去格,格个竹子都这么费劲,天下万物那么多,我们格到死,连圣贤的影都看不到。况且,就算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了,可那是竹子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不被我们认可该怎么办?是把它扔了,还是违心地承认这个道理?”
同时他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无论是我受天分所限还是朱熹有问题。总之,如果通过朱熹这条路成为圣人,对我而言,是一条死路了。”
这里必须划重点给王阳明先生的思维方式点个赞,即便对当时的读书人、名家大师奉为经典的朱熹理学产生怀疑,也对自己学习和领悟朱熹理学的天赋产生了怀疑。但他没有动摇自己成为圣贤的理想,他只是否定了“通过朱熹这条路成为圣贤”
那么,接下来王阳明会又会如何开拓自己的圣贤之路呢?
——开了两个小差——
01 从道教佛教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1492年,格竹子事件发生后不久,王阳明在浙江的乡试中脱颖而出。
据他的同学们说,王阳明几乎没有费什么劲就金榜题名,所以当1493年北京会试时,人人都认为王阳明会毫无意外地重演乡试的荣耀,令人大感诧异的是,他居然落榜了。
原来,乡试过关后,他开始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对自己说,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然而这一密码,他只找了一年,1493年会试败北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
02 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
1493年会试败北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
和那些欲以诗歌文章获取名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
这种钻研是虔诚的,他在北京的家中读古代那些伟大文学家们的著作,他和北京城中那些文学家们建下深厚友谊,彼此切磋文学的真谛,日夜苦读,以至于累到吐血,搞得他父亲每天夜晚必须强迫他休息才算完。
1494年,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贤的圣坛。
在辞章之学上,王阳明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
王阳明为何突然解散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久违的军事?我们明天再读!
从王阳明“开两个小差”这三年的经历中,我发现王阳明是一个根本停不下来的人,他目标坚定行动灵活,不在一条路上死磕,也不会允许自己在一次失败中沉溺太久。
对于他来说,如果没还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那就先行动起来,干了再说,干的过程中再不断思考、总结和完善。
所以“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道教和佛教是王阳明素来就有研习的内容,去道教和佛教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在我看来是王阳明自我成长的需要,也只是权宜之计。他还在探索真正可以通往圣贤之路。
所以会试败北后他很快就收敛了注意力!
此后,王阳明又在思考中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平心而论,这一条确实是可以考虑的路径。
这个开小差的过程,又是王阳明行动力和思考力的一次体现。
尤其让人敬佩的是王阳明先生的苦学精神,他“日夜苦读,以至于累到吐血,搞得他父亲每天夜晚必须强迫他休息才算完。”
试问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个份?
真是应了那句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出生好,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如此说来,王阳明先生真是太可怕了!
慢读王阳明,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