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读王阳明先生的传记,发现他天生具有一种探究精神,而且兴趣广泛,对很多东西都秉持开放、接纳、探究的态度。
他十二岁立志做圣贤,并沿着“经略四方”的子目标专研兵书、苦练骑射、组织军事模拟,十五岁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实地考察蒙古人,希望能得到消除边官滋扰最佳的解决方案。
他从小跟着道士学习过养生之法,年幼时因母亲离世,感怀人生在世,忽然而来忽然而走,太短暂,什么事都干不成。倒不如学习道教长生术,做个不死神仙。 心中给道教留下了一席之地,日常学习思考不赘。十七岁新婚之日邂逅九十六岁老道长,虚心求道彻夜长谈……
在外人看来,王阳明先生似乎有点不着调,一会喜欢象棋、一会痴迷兵法、一会又专研道家养生……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你才会发现,他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指向一个方向——如何成为圣贤!
一路求索,一路践行又让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
1489年秋天,王阳明带着他的新婚妻子诸女士离开南昌回老家浙江余姚。途经广信(江西上饶)时,他舍筏登岸,拜访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王阳明来拜访娄谅,还是想得到如何成为圣贤的答案。
王阳明:“如何做圣贤?”
娄谅:“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取的。”
王阳明满心欢喜,因为这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认识。
王阳明:“为万世开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贤之路的捷径?”
娄谅:“不是,绝对不是。你说的为万世开太平是‘外王’,只有先‘内圣’了才能‘外王’。所以要成为圣人,必须锻造自己,然后才能去做圣人做的事。”
王阳明:“怎样才能成为内圣的人呢?”
娄谅一字一字地回答:“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表示谨遵娄谅教诲。娄谅告诉他,人生要绝对严肃。王阳明回到浙江余姚后就把从前嘻嘻哈哈的习气一举荡涤干净,变成了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
娄谅又告诉他,要刻苦读朱熹经典。王阳明回到余姚后就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
别人读“四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王阳明却真是向里狠钻,不但钻朱熹,还钻各种各样的理学大师们的著作。娄谅还告诉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王阳明于是就去格了竹子。
……
关于格竹子的故事,我们下周继续读。
今天再读王阳明先生拜访娄谅的故事,不得不被他的求索精神感动。
心中树立目标后,自己去探索通往目标的路,抓住一切机会向高人请教学习,可以说阳明先生充分利用自己所能撬动的资源,极其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理想。
年幼时,听了街边老道的教诲,阳明先生从一个厌学、逃学的问题学生变成三好学生;
青年后,与娄谅老师的一番交谈,阳明先生又把从前嘻嘻哈哈的习气一举荡涤干净,变成了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践行朱熹的治学之道——格物致知!
青少年时期的王阳明不仅很“听劝告”,还有超强的执行力,他对真心指导他的人百分之百的新人,并在行动中去吸收、消化、判别,取其精华……
所有种种都注定了拥有传奇一生的是他,悟道的也是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