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八月,我和朋友带着各自的孩子,两个孩子两个妈妈,在广西北海玩了一周。我家阿宝9岁,她家麦兜7岁,两个小孩在一起很开心,也少不了打闹。
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开明的妈妈。两个孩子打架吵架时候,我和朋友两人袖手旁观,让他们自己打闹和好。这种自得没能持续两天,就被一个小小的冲突打破。
说起来,算不上冲突,只是一段对话而已。有天晚上,两个孩子睡客卧,两个大人睡主卧。客卧是一大一小两张床,小的是0.8米宽的折叠床,大的是1.2米宽的板床。两小孩说着悄悄话,在稍大的床上一起睡着。
第二天早上,朋友笑着说,“你家阿宝睡相不好,我家麦兜都跑到小床上睡了。”
“不会吧,阿宝昨晚是睡外面的啊。”
“是呀,刚刚麦兜跟我说,阿宝睡着后一直往他那边滚,半夜那条大肥腿都把麦兜压醒了,后来麦兜就去小床睡了。”
“不会吧”我接着反驳。
然后,就没啦,这个谈话结束了。带着两个半大的熊孩子,哪里有空闲讨论这点小事,做早餐带他们玩,大把事情可忙的。可是谈话间,萦绕在心里的那种别扭感,像一颗小小的钉子扎在心里。不是朋友的话,是自己。
两个冲口而出的“不会”。这个迅速防御的姿态,吓到我了,好似我站在眼睛后面,惊诧地看着自己不受控制地说出一些陌生的话语。
(一)不当的教育,可能会害人害己
距离那段对话,已过去半年。这半年里,在社会新闻里,我看到了一些眼熟的言行。
8月25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和13岁的熊孩子在泳池起了冲突,孩子母亲不依不饶,当天就在泳池更衣室聚众殴打安医生。事后孩子的家长对安医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舆论造谣骚扰。安医生不堪其辱,抑郁自杀身亡,结束了35岁的年轻生命。
12月2日,湖南沅江12岁的吴某康弑母。事后,抚养孩子长大的奶奶污蔑儿媳,称孩子妈妈行为不端,与人私通,孩子才杀了母亲。在吴某康被释放回家,孩子的爸爸说“他只是个孩子”。
13岁熊某的父母家人,12岁吴某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失败的言传身教就是悲剧的起源。一般来说,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没有错,但爱不得其法,就是害。
这两例悲剧告诉了我们,这种害,会产生多么极端和惨痛的后果。悲剧的祭品,是受害人的生命和对她们亲人造成的精神创伤。
是不是觉得我的心思太重,怎么会说,在这些案例,看到眼熟的影子呢?我们只是普通人呀,哪里是这么溺爱孩子的父母。悲剧发生前,孩子的父母家人,也是这么想的。
在你家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我家的只是个孩子。我家小孩子不会犯错”“即便孩子有些失误,你们也应该跟我一样体谅,怎么能数落我家小孩呢”。
有的人意识到了,这样的认知有问题,冷静下来,询问缘由,基于平等尊重的自身修养,妥善处理冲突。有的人,会认同这种错误的认知,盲目维护自己家的小孩,导致冲突升级,以大人间的相互谩骂结束。
如同眼瞎一样,盲目维护自己小孩的场景,随处可见是不是?
这个更简单的场景,你绝对见过。刚学走路的孩子,撞上桌子,摔倒哭了起来,孩子奶奶(或许是妈妈、爷爷)一手扶着孩子,一手拍打桌子,“哎呀,桌子怎么这么坏,来,奶奶打它”,孩子破涕为笑。
说到这,我想你明白我想说什么了。我想说的是,成人不当的言行,用错误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孩子,会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后遗症。大火熊熊燃起时,谁能想到,只是源于一个没被踩灭的烟头。
在察觉到我的别扭感时,我查了一些资料,去探究这别扭背后的深层原理,然后,我发现了这个概念——认知失调。
(二)认知失调,简单有深意的概念
认知失调,是费斯汀格1956年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说: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的自我认知(通常是正面的)产生分歧,从而产生不舒服的情绪。
通俗的说,我们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引发了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协调会让我们调整自己的想法,来减少不愉快的体验。
比如说,我的孩子睡姿不佳,对别的孩子造成了困扰,对我而言,有三种应对方案:
1 我可以想想办法,纠正这个事情或者不让这个事情不再发生;
2 我可以干脆承认,我家孩子睡姿不好,妨碍了别人;
3 我可以扯一些别的借口,以解释这个事情。
第1个选择,在当时的我看来,做不到。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避免孩子再妨碍他人,需要时间,而且很麻烦。不管是纠正睡姿还是不让孩子一起睡,都需要时间精力。
第2个选择,会对我的自我认知(我的孩子,不会妨碍他人),造成打击,伤害自我价值感。
于是,第3个选择就是“最佳方案”,找个借口“我的孩子睡外面,不会对睡里面的孩子造成妨碍”,轻轻松松的打发了自身的认知失调。我选择了这个“最佳方案”。脑海闪过的一丝警惕,让我感知到了微弱的不协调感。
(三)这个概念,不只是对教育有影响哦
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很多事情,
说服子女,保健品是有用的,不是白花钱的父母
说服自己,虽然做了错误的决定,但也是因为有理由的
相信世界末日的信徒,在预言破灭后,认为,是因为自己的信仰才拯救了世界
………………
所谓的一切都能自圆其说,背后通常就是“认知失调”。知道了这个理论,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
首先,延迟满足,不要急着把认知失调,转成认知一致。还是以盲目维护孩子为例,如果我急于让认知一致,就会改变原有的公正态度,
“孩子做错了?哪里会,是对方太不体谅小孩的天真了”,
那下次,我还是会这样。这种扭曲的行为,做的多了,我就会真的相信这个借口,没有了最基本的是非观和公正感。在外人眼里,就是行云流水一般,做着奇葩的行为。这会对我的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我妈妈说,不管做了什么,我没有错,有错也是别人的,我只是个孩子。
我们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认知,例如思维、态度、信念、价值观,成分不一,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就是失调的时候,而这时,也是我们整理认知,自我成长的一个契机。因此,下次出现这种违和的感觉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暂停。
“是,我感觉到了不舒服,不愉快,出现了认知失调。这是问题,这是机遇。不要急着去找借口”
这个暂停,就是承认问题存在的开始。只有承认问题的存在,才会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认真思考,选择应对方案。调整认知失调,只有两个方法:改变认知(态度)或者改变行为。还是以我自身体验为例。
改变行为,当然,是改变我自己的行为。不找借口,不推脱责任,询问缘由,看如何说服两个孩子分开睡;或者询问麦兜,是否可以包容,接受可能晚上的“大腿袭击”也想和阿宝一起睡。
调整认知,就是不要死撑着面子,告诉自己,我是个普通人,存在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我的孩子也是一样,但我们不避讳。当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去分析,可不可以想办法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是一张白纸,但我们不是。作为孩子的父母亲人,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引导孩子。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停滞自身的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自省成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看见自己脑海中错误的概念和观点,修正它;看见有智慧的理论和学说,践行它。人生路上,一切都是修行,教育尤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