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书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孤独的一本书。 作者金珽运在50岁时辞去大学教授的工作,孤身一人前往日本学习绘画。到了日本他发现,孤独死是这个国家的一种流行现象,很多人脱离家人和朋友,一个人生活,一个人老去,一个人寂寞地迎接死亡,死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 这些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人际关系的?又是如何一点点丧失了社会交往的欲望? 这本书囊括了作者在日本4年的留学生活中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在这4年中,他首先深刻体会了孤独,异国他乡,孤身一人,形单影只,但他也逐渐发现彻底孤独带来的好处:拿到艺术学位,出版了4本书,在报纸上写专栏,画插画,翻译日文书。本书的出版也是他4年孤独的结晶。于是他开始用艺术思维来辩证看待孤独这件事,也派生出一系列的感悟,涉及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中年危机、退休后的精神空虚、终身学习、自我省察等多个方面。书中还附有多幅作者亲自创作的艺术画作和摄影作品。
关键词:
孤独、生活、人生
内容亮点:
1、我们为什么孤独?
2、孤独是我的错吗?我需要做些什么?
3、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前言:
大家好,今天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
歌词里写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当下这个社会,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说。不管是社交网络,还是现实生活,我们乐于也善于把自己打扮成颇受欢迎的样子,为了不被周围抛弃。努力不去错过别人的邀约,试着去融入周围的环境,拼命去迎合同事需求,我们害怕因为自己某个举动变得不合群,不受欢迎,孤独一人。我们害怕孤独,害怕寂寞,所以为了逃避,也拼了命强迫自己社交。
不过今天要跟你分享的这本书刚好就要唱个反调,其实我们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
这本书的作者金珽运,是一名韩国的大学教授,他毕业于高丽大学心理系,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心理系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曾出版过多部畅销书,不过他在50岁的时候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自己一个人跑去日本学习绘画,并成功毕业取得学位。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作者的选择很魔幻,放弃了地位收入,明明已经50岁了,却又自己一个人跑去异国他乡求学。不过在作者看来,这是一段让他无比自豪的经历。这本书也记录了在这段时间,作者经历以及他对孤独和对人生思考。
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部分来跟你分享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正视孤独,告别焦虑
第二部分:主动改变,大胆尝试
第四部分:找寻生活的意义
第一部分:
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第一部分,正视孤独,告别焦虑。
前面我们说到,当代社会对孤独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关于孤独的描述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我们害怕孤独,也极力避免自己落入孤独的困境。不过,不管我们在哪,是什么身份,或是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有钱人,或是穷困潦倒,仅仅只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的社会底层人士,我们都总是会在某一个瞬间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将面临这之前几个世纪人类都不曾遇到的问题,就是随着社会科技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我们活的越来越长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可以活到90岁甚至100岁,那么曾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在退休之后的剩下三十年,四十年要怎么度过呢?我们能够乐观快乐活下去吗?
作者在50岁独自一人去日本留学时,就发现对于日本这种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孤独是一种常态。即使我们有自己兴趣爱好,家人伴侣,我们孤独也不会消失,甚至在当代社会的压力下,这些会加重你的孤独感。其实人类是无可奈何的孤独的存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而逃避。不过作者指出,就算孤独是无可奈何的存在,我们只有要学会承受孤独,习惯孤独,不再害怕逃避孤独 ,才能更好的和别人互动,不再孤独。那么如何能够正确的和孤独相处,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认为孤独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女人化妆这件事。英国一家杂志的调查表明,女人每天至少会琢磨自己的妆容不下9次,有30%的女性甚至直到睡觉前还在想。每3位女性,就会有1位,不化妆绝不出门;每10位女性就会有3位,哪怕送孩子上学也要涂点口红。这能说明什么?这说明和大多数人想的不同,女人化妆并不是为了取悦男人,而是因为想比其他女人更漂亮。如果说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一段社会关系中扮演一段角色,那梳妆台就是女人的武器,她们可以通过化妆来从容应对需要扮演的角色,而当回到家后可以卸掉身上伪装来的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思考,这也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女人比男人更健康的原因。
美国的社会学家的欧文·戈夫曼就曾把人的自我比喻成舞台上的演员,认为人类会根据不同的处境产生多个自我,而我们需要舞台后面的空间来反省和比较舞台上的各个不同的自我。所以,孤独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可以保护隐私的背后空间,让我们能够卸掉社会角色安静的坐下来思考。
我们不能享受孤独,其实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的一个是焦虑,独自一个人生活,会让人感觉的和世界脱节,失去了身份认同,也就没办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人类天生就会对无法掌控的东西感到不安。再加上现代社会大肆鼓吹的不努力就淘汰的激进的成功学论调,让我们无时无刻的不处于紧张的状态,许多人把自己成功的原因解释为自己的昂扬斗志和不懈努力,不过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的话,那么才能和性格其实比努力更重要,甚至你还需要一点运气。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做得到的。
我们应该对命运怀有一种谦卑之心,不要总是把一切都归于自己努力上,放自己一马,这样才能告别孤独的焦虑。当你焦虑不安时,你看世界的眼光就越来越狭窄。这个时候或许你可以尝试用运动来充实你的时间,或者回忆一些过去的温馨美好的时光,真正的享受属于自己的孤独,属于自己背后的空间。
好第一部分到这就说完了,我们接着来讲第二部分,主动改变,大胆尝试。
第二部分:
作者在这一部分当中指出我们应当主动寻求改变,学会自己应对孤独的情况,而不是为了逃避孤独去进行无用的社交。
我们前面提到,人类是需要从某种关系中寻求自我的认同感的,我们经常会见一些在职场上掌握一些权力的人,退休之后变得颓废沮丧,这就是他们无法再通过工作来获得认同感了。社会老龄化也是同样,养老金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是无法确认存在价值,失去了社会存在感。
这部分人不得不在退休后被迫改变自己来适应的孤独的状态。不过呢,作者指出,其实我们可以主动出击,在没有被孤独击垮的时候,先发致人,自己寻求改变。
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就是说人类在感知事的时候呢,是不会分别认识各个部分的,而是着重于整体形态。就好像摄影一样,重要的部分就是前景,其他的部分就成了背景。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只不过,前景和背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生活的某一个部分是焦点的时候,这部分就是前景,比如当你处在事业的上升期的时候,那这时候你可能醉心于工作,工作就是前景,其他的就成了背景。不过前景和背景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比如当你退休之后,这时候工作就不再是你生活的中心了,而退休之后的生活可能就成了前景。
那么如果一个人处在前景和背景发生变化的这个阶段时,如果转换的不顺畅,仍然坚持已经不再是我们生活的焦点那部分之前的前景,就会陷入纠结的状态,让自己非常疲惫。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那些之前从事指导性或者教学性岗位的人,在退休之后常常会遇到这种麻烦,而且他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是和之前一样。这就是说明生活的格式塔被破坏了。
所以与其被别人强行的扭转过来,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被别人改变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改变生活格式塔的方法大致有三种,首先是改变人,不要总是和之前的熟人见面,不要总是重复相同的话题,去努力认识些新面孔。其次是要改变场所,周围环境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影响,试着去适应那些之前并不了解的环境。最后就是要改变兴趣,去多多尝试,接触新鲜事物,对世界上陌生的东西产生兴趣,没什么比唤醒和体验新鲜事物跟开心的事了。这是积极的格式塔转换的中重要手段。
总之我们要学会转化格式塔,不要等着被别人和周围的环境强制改变。多去主动折腾,去适应,去改变,到处走走看看,用双眼洞察事物的本质,这才是存在的基础。
作者还在书中指出当前社会人类对各种各样的禁令无条件的服从,让我们停止了思考和反思。一个国家成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对禁令展开社会性讨论,对于个人也是一样,在不加思索的接受了禁令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失去的自主性。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处于一种自己无法应付的环境,或者某个负面刺激持续发生时,那么以后当他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的时候也会主动放弃。如果他反复预感自己无力掌控环境,就会变得消沉无助。同样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寻求改变,那就不可避免的会被孤独伤害。
对我们来说,当前社会充满的了简单的二分法视角的对比和非此即彼的对立。比如,当你问一个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怎么样,可能多半会得到这样的答案,“老大很善良,老二呢就有点自私了。”常常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但是如果你问家里有三个孩子的家长,那父母可能会说出每个孩子优点,比如“老大爱学习,老二运动好,老三很乖巧”这样的回答。像前者那样简单的二分对立,非此即彼的判断,让我们害怕改变,变得无趣,不敢尝试。我们应该尝试以多元的视角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所以,当我们面临着生活格式塔的变化,和陷入孤独的可能时,我们要积极的去适应调整,大胆去尝试新的生活,寻求改变。
好了,第二部分我们就说到这,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第三部分,寻找生活的意义。
第三部分:
在书中作者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媒体以及互联网还没有如此普及的过去,人们的思维是相对聚焦的,作者称之为A4纸式的思考方式,虽然人类的思考本质是天马行空的,但是相对聚焦在A4纸上,而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解放人们的束缚,逐渐变成了不受约束的发散思维,不能说孰优孰劣,不过发散的思考方式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分散。
人们习惯了鼠标式的,我要的立刻就要得到的直线式思维,就好像越来越快的火车一样,遇山开洞,遇水架桥,直奔目的而忽略了沿途窗外风景,不懂劳逸结合,不懂灵活转弯,想要掌控全局,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我们也被逐渐的训化为程式化的生活模式,在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工作,忘记了生活的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呢?其实,我们所追求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外物的,意义赋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活现象心理学的核心主题。我们不断的来为周围的事物关系赋予意义,来使他们存在的目的正当化,如果这个目的不合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无助和抑郁。
所以生活的意义,其实是我们自己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生活的意义,来摆脱孤独带来的痛苦呢?一方面是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给生活一点仪式感。
仪式是形成意义时的重要背景。因为仪式往往伴随这情绪的变化,而人一旦情绪变化,就会想要把这种情绪正当化,在这个正当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意义。宗教就是个最好的证明,人们通过虔诚的礼拜,引起内心情感的变化,并将这种情感通过神明正当化,从而找到宗教的意义。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一些美好的小事也会让给我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去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看书,登上,听音乐等,来引起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摆脱孤独的痛苦。
结语:
好了说到这,这本书我们就讲完了,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在第一部分,我们讲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孤独这件事,孤独是一种当前社会人类所必然经历的事情,不必给孤独加上太多的负面色彩,正确的认识孤独可能是人生一部分,学会享受孤独,不要因为孤独而焦虑惶恐。第二部分,我们说了既然孤独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应该学会与孤独相处,我们需要主动寻求改变,去适应,去享受孤独,去认识已经发生改变了新环境,学会用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反省。第三部分,我们说到了生活的意义,事物的意义是我们赋予,而这个过程是我们试图解释自己情绪变化的体现,因此我们生活中可以试着主动去发现一些能够让我们感受生活美好情绪的小确幸,来引起自己情绪的波动,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孤独,并不可怕,甚至我们都需要孤独来给自己一段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在当前这个社会,偶尔放弃那些强迫自己的社交,学会享受孤独,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实现幸福的进化,我们偶尔也是需要强烈的孤独的。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我会继续努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