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读到了两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了,一篇是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另一篇是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现在且看两位名家如何谈读书的问题。
在《谈读书》一文中,朱光潜先生的写作对象是青年学生,但是我觉得他对读书的看法依然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
首先来看第一个看法: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其后,他运用大量的事例来论证,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他们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所以我想,很多事情或许并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决心问题,当决心不够的时候,没有时间就成为了借口。
再来看第二点,在第二点中,朱光潜先生谈到了习惯、兴味的问题,而读书无疑是这习惯、兴味中的重要一员。因此,朱光潜建议青年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在做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因为现在有了正常嗜好,在闲暇时就有寄托心神的东西,否则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朱光潜先生也特别强调,这种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否则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接着看第三点,朱光潜先生说: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朱光潜先生真是有先见之明,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现在新书出版的速度如此快,如果我们追时髦,不停地追求看新书,可能看都看不完,即使看得完,也会发现有很多书是不值得看的。
既然谈到了有些书值不值得看,那么值得看的书该如何读呢?这是朱光潜先生谈到的第四点,对此,他给出了两条建议:
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二、是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我对朱光潜先生《谈读书》一文的个人理解,现在来看看陶行知《读书与用书》一文的主要观点。我觉得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有下面几个观点。
一是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因为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读书,他就会成为一个书呆子,那么他一辈子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一个人只知道做工,比如工人农民,那么他们一辈子就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其实这都是一种僵化的表现,因为他们本可以手脑并用,发挥更大的力量。这还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实践还可以帮我们分辨知识的真假。因为真的知识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二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还是应该要有质疑精神的。我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即使是一些非常权威的东西,也不无出错的可能。可以说,质疑可以帮我们鉴定知识的真假,从这个层面来讲,质疑也是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
其次,质疑可以让我们的学问做得更扎实,因为学非问不明,有疑问的地方就得问。如果有疑问而不问,就会使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模棱两可。
三是读书不是任何人的专利。有钱有闲的人可以读书,没钱没闲的人同样可以读书。其中,没钱没闲而选择读书并且出成绩的人大有人才,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冕匡衡等人。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说呢?一个人读不读书,或许也是一个决心的问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