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570
现在谈到学习,我们总是喜欢说要学习全世界的历史、地理、哲学、经济、文化等等科学知识,要站得高,看得远,甚至于要看到宇宙,看到无穷远的未来,知道得越多,知识就越广博。但是,若要问你对故乡知多少,你的家世来历,家乡的山川物产,家乡古今的人物时,能答对答全的就不很多。
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唯独对家乡对故乡知之甚少,对我们真正站立的土地,所处的环境,对自己家族家世的来历认识不多,了解不深。
什么时候开始,故乡“成为了一种模糊的怅惘”,我们成为了“无根的人”?
看到清政府时期,曾启动了乡土教育,拟定了规范性文件《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规定各地在小学一二年要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主要传授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 ,即本地的历史和名人;二是地理,即学习本地的风土人情;三是格致,即本地动植物、矿藏、特产等。
这样的教育,虽然现在已废止,其实想想还是有他的教学理念和先进性在里面的。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做好自己,再维护好家庭,再治理好国家,最后才是平定世界,是由己及人,再由人及国及天下的。
身处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不仅要有瞭望世界的眼光,更要有把家里的事情、家乡的事情搞清楚的必要。
这就应了那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赶紧补上向家乡向故乡学习的这一课,不要割裂了与故乡的纽带,让那“漂泊的乡愁”,化为建立新家园,走向新世界的源源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