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我给大家看一张,教师发给学生家长的图片,不知道各位有什么像说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822771/eff5c588a96c6dab.png)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想,很多家长看到后,不由得都会“对号入座”,这样,无形中,在家长的心理,就会产生出三种不同的人群心理状态。
我们先说说好的一面,
第一种,骄傲型;看到自己的孩子榜上有名,所反应的一定是,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满满的都是无尽的喜悦,因为被点名的孩子,收到了老师的关注,这无异于是给家长的动力,孩子的动力。
第二种,害怕型;也就是看到上面的数据中,有其中一组数据,然后自己对号入座,看看有没有自己家的孩子,尤其是,先把关注点放在了前两组,如果前两组有自己孩子的话,那么家长可算是一个石头落地了。如果是第三组,估计孩子可能要遭受一返莫名的说道或是打骂了。
第三种,失落型;也就是上面没有任何记录的孩子,没有被老师点到名字的。这时候,如果作为家长,我们就需要胡思乱想,到底哪里做的不好,基本上,孩子种种的不好,都会浮现脑海,可能好的,也会被这样的表达方式所打破。
其实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对于上面的信息,其实老师传达了的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两种信息数据。肯定的是学习好的,否定的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当然有些人会认为,你这么说不对,老师表扬好的,是在鼓励那些差的,希望他们迎头赶上。但是,假如你是老师,如果你心理这么想了,我猜想,可能出现的就不是上面截图的内容了,而是一种更加温和,委婉,鼓励的话语。而不是用一组数据,将孩子们划分了阶级等级。一旦在你心理定性了“好与坏”的标准,那么,你所表达的,传递的信息多半就会是上面那个样子。
那么,我们该怎么正视自己看到的结果呢?
话说回来,其实这里没有对与错的关系,只有每个人如何理解的关系。老师发的内容,是站在老师的立场;
如果理性大于感性,那么老师多半会用数据来强调事实。
如果感性大于理性,那么老师多半会用故事或者道理来强调事实。
有了立场的独立,就有了结果的不同响应状态。
在教育工厂里,我们常见的就是用数据,来解读孩子的知识增量。比如说,全校500名同学,今年有20%的学生,考入了,市重点中学;有7%的同学考入了,省重点学校;没考上的,我们就不提了;这好比说,我们种植的产品,有一部分是优质产品,有一部分是好的产品,有一部分是一般的产品,有一部分是劣质产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不断给自己的果实“施肥”“打农药”。打药了,和不打药,就是不一样。
回到话题中,这时有人会反驳,学习好的孩子,有天赋,有家庭教育观念,有自律,有很多种优秀的行为。借用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卢梭的一句话“人生来是平等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如果你说的那些天赋,自律行为,等等,是人家自己的,那么和老师做出的评价,有什么关系呢?你是不是就是在说,老师,你教学的功劳里面,有我们作为父母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你在暗自同意和赞许自己的行为?
那么,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会不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呢?
每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孩子被送到学校,是因为一种强制的社会行为,我们被迫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被动的情况下,要求所有孩子保持学习一致,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如果能让所有孩子学习保持一直,那么中国不会只有一个马云,一个刘强东,一个任正非,会出现,若干个马云,若干刘强东…………
既然学校教育统一了,学生还是不一样,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
回到题目,我们该用什么态度,对待老师的这样的信息呢?我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1、摆正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管看到什么结果,在心里都要承认一件实事,就是,你最清楚,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不要带着偏激的,激动的,情绪去评论结果。你会发现,你平和的时候,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帮助孩子成长,找到孩子自己的不足。反之,如果你用情绪说话,比如,这次成绩没有你,你怎么搞的,你不要脸,谩骂,羞辱孩子的做法,只能让孩子对以往做过的事实,予以否定,也就是她开始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积极的,那么这个孩子也不会再有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2、摆正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家里,你是父母,你对于孩子的教育,主要手段来自模仿和讲故事。模仿这个概念对于成人很好理解,你的说,你的做,都是儿童最好的模仿对象。这种模仿,不是我们理解的,我想教你做一件事,比如如何用锤子钉钉子,模仿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模仿,还包括理解力的模仿,语言表达的模仿。我们在做的所有日常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孩子像你一样有个好的作息规律,那么你需要规定自己的作息规律,从起床,吃饭,到晚上睡觉,所有的步调都要一致,稍有偏差,孩子的行为就会被打破。这是最初建立规则的最好方式,一旦这种被动行为,变成了孩子的主动行为,那么这个模仿的过程,就算是告一段落。我们作为父母,其实社会角色很多,在家里,是父母,我们有权力高于孩子;然后,如果我们都放到社会这个大的结构下,其实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们也在模仿身边那些影响我们的人,优秀的,不优秀的。所以,就看你怎么摆正你的社会角色。
3、继续做你该做的。在孩子成年之前,你还是需要把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建设上。毕竟你不想出现后悔的事情。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最实际的就是,你别让孩子思想走向极端即可,对于知识,多或者少,这个可以后天弥补,不用太过强调的让孩子多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