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实际上是简单的,但是为什么一个孩子他成绩上不来。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信心,他的三观,这些东西实际上才是能够吸收到知识的一个个非常关键的点。
过去我们老是强调说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忽略了孩子三观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甚至生活习惯的规范。
一个孩子有整理家务的习惯,有整理房间的习惯,有整理物品的习惯,他才会有整理知识的习惯。
一个孩子不自我,眼睛里面装有别人,他才会去揣摩别人的想法,才会去揣摩老师的想法,理解老师在教课上的辛劳,这样的心态跟老师相处,才会得到老师无私的帮助;会理解同学的想法,跟同学的关系就会融洽;更会去揣测出题老师出这套题的意图,那么他学到了知识,才能答到点上,才能得分。
一个孩子有责任有担当,做一件事情力求做到尽善尽美,那么他在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才会把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才不会遗忘。
一个孩子的书桌是整洁的,房间是整洁的,笔记才会是整洁的,他的心才会是踏实有序的,才能够迅速的进入专注的状态。
孩子对自己是高度接纳的,这个时候他才会有心去反思自己的问题,才会去成长。脆弱而敏感的孩子对于错题是一种逃避的态度。只有目标明确,心理强大,自我认知度比较高的孩子,才愿意去直面自己的错误,才愿意把这个错误分析得更透彻,而不是表面上的敷衍。
我儿子对于付出有一种怕吃亏的心态。这是对付出的一种错误理解。
我就让他回想,从高考完到现在的这些日子,是不是他一直以来向往的生活?可以尽情的跟同学出去玩,没有具体的任务和要求。那么在这样的日子里面心踏实吗?为什么却觉得希望能够回到学校?为什么会觉得心里面空荡荡的?
X中实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高三就读的X五中学更好,但是为什么对X五中学的观感更好?是这两个学校真实的实力差距,还是你在这个学校里面你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是不是你付出了辛劳的地方,你挥洒了汗水的地方,你取得进步的地方,更让你难忘?那我可不可以认为,付出可以让你找到自己,成长让你肯定自己。
付出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学习真的不是学知识的事,而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的事,而是一个人三观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