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国学小名士,感慨颇多。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妈妈陪她来的,她有两个哥哥,最大的二十多岁了。我真佩服这个妈妈,从一年级开始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各背一首古诗。在路上时间大约47分钟。
得到三个背诗的好方法,一个是打节奏,一个是找到文脉和文气,能贯穿全文的字和上下勾连的词语,比如顶针手法的运用。还有一个是想象一幅画面。
我有时会给孩子录音频,反复去听,磨耳朵。
重复就是记忆之母。
继续学习
什么是智慧?
那天看到一个段子,说,方便面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瘦的人吃,别人会说:你老吃方便面怪不得这么瘦;而胖的人吃,别人又会说:你老吃方便面怪不得这么胖。同一个原因居然可以用来解释两个结果。其实按摩也一样。减肥,有人说得按摩。增肥,有人也说可以靠按摩。这明显很荒谬嘛。但是为什么我们又经常在直觉中觉得这些答案很合理呢?借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大自然厌恶真空”。人是不允许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出现真空的。不管什么现象,我们总得在心里找一个解释。至于是不是荒谬,就管不了了。
说到这儿,也许我们可以给智慧下一个新的定义了。智慧,不是对什么问题都有答案,而是知道什么东西是没有答案的。智慧,不是能够打通一切边界,而是面对具体的事物,能够清晰地划定边界。
折腾的代价是成长
最近听到一个关于经济的思路,说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本质上,所有的投资都是教育投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投资造了一条公路,通常的看法,就是评估这条路创造了多少财富,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合适,等等。但是,在中国,你还要看到财富的另外一种样式,就是产业分工。如果造这条路,把一些原来的农民变成了筑路工人,卡车司机,挖掘机操作员,仓库管理员,快递员,教给了他们全新的知识,引导他们进入了新的职业,促进了更细的社会分工,那这也是财富的积累样式,这笔财富甚至比这条路本身还要更重要。即使这条公路的投资是失败的,但是社会分工和相关的知识会保留下来,会用在别的地方。
你看,这就像一个少年,即使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折腾,也能兑现为成长的经验。
网友评论